我的父亲

作者: 玉姐随笔 | 来源:发表于2023-05-01 20:42 被阅读0次

    父亲是一个普通农民,在黄土地上劳动了一辈子。和许多普通农民一样,他一生辛劳。在一生辛劳里,有一些与劳动相关的故事值得我经常回忆。

    我的爷爷奶奶也是农民,由于他们勤劳节俭,日子过得不是特别贫苦。父亲出生于1946年,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从小就帮爷爷奶奶干活,力所能及的活都干,种地、割草、挖野菜……

                                一

    村庄外面有连绵起伏的矮山。山坡上、田地边上生长着各种野草。它们肆意疯长,长成茂密的一片片。秋天,庄稼成熟了,野草也成熟了。它们已经长得及腰及膝高,这是大自然送给人们的另一份收获。

    野草是很好的燃料。庄户人家用来烧火做饭、取暖。尤其是到了冬天,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日子,更需要有柴草取暖。人们把火炕烧热,整间屋子都会变暖。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火炕上做针线活、聊家常。这是庄户人家简单又质朴的幸福。

    柴草是必备的生活物资,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粮食,所以每年秋天,人们收获庄稼后有了空闲,就纷纷到野外收割野草,为即将来临的寒冬储备燃料。

    父亲和大姑小时候经常跟随爷爷上山割草。他们带上镰刀、爪耙,推着独轮车,把割下的草捆成捆,再把草捆装到车上,装满一车就运回家。

    如果割的草足够多,自家用不了就可以赶集卖掉,创造经济收入。那年深秋,父亲和大姑赶集卖草。这是他们第一次去卖草。当时没有机动车,老百姓运粮运草,全靠一辆独轮车。

    他们装了满满一车草。父亲推着车,大姑在前面拉车。从家到集市25里的路程,至少要走三个小时。他们早晨五点从家里出发,如果卖得快,中午可以赶回来吃午饭;如果卖得慢,要到下午才能回来。所以要带上几个蒸地瓜做干粮,以防中午回不来也好有东西垫垫肚子。

    这一年,父亲十一岁,大姑十岁。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基本的温饱没有解决,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平时吃得最多的是地瓜和地瓜干。白面是稀罕物,平时哪里舍得吃?仅有的一点白面要留着过年过节的时候吃,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吃。与挨饿相比,有地瓜吃就很好了,他们很高兴,很满足,没有别的奢求。

    深秋的凌晨,寒气逼人,颇有冬天的意味。早晨五点天还不亮,幸亏有月亮。路边的枯草上结着一层白霜,在月光下隐约可见,看一眼就感到寒冷。兄妹俩吃力地走在路上,刚开始挺冷的,走着走着就暖和了,走着走着又热起来,额头上渗出汗珠。可是他们不敢停下歇息,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们要尽早地赶到集市上。

    一车草买了八、九毛钱。当时小麦几分钱一斤,这样一算,一车草可以换来十多斤小麦。十多斤小麦!足以让兄妹俩眼前一亮,心生喜悦。八、九毛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爷爷常说:“求人不如求己。平时多积攒些钱,到了用钱的时候就可以不心慌,少为难。”爷爷说得对。父亲割草更加勤奋了。近处的草割光了,就到远处割;山坡上割光了,就到山顶上割。兄妹俩经常赶集卖草。

    多年以后,我听奶奶说起这件事。奶奶每次说起,语气里总是带着几分怜惜、几分自豪,她说:“你爸爸从小就听话、懂事,能干活,11岁就能赶集卖草,给家里帮了好多忙呢!”

                                    二

    虽然家境不是很宽裕,但是父亲非常幸运地上过学,是同龄人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

    在爷爷保守的观念里,男孩长大后要支撑起一个家庭,会成为一个家族的掌舵人,要闯世界做事情。而这些都需要有眼光,有见识,文化知识恰恰能赋予人眼光和见识,所以男孩需要上学。女孩就不一样了。她们长大后嫁作人妇,一辈子在家里洗衣做饭、相夫教子。干这样的活又不需要文化知识,上学有什么用呢?

    因此,爷爷让父亲去上学,却不让大姑去。大姑只能暗自羡慕。只是当时大姑可能不知道,上学并不是一件轻松好玩的事。那也是一种劳动,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需要辛苦努力。

    父亲一边上学一边帮家里干活,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他在学校里读书、写字,放学回到家就干活。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全靠人力来做,家里有好多活等着干呢。他要照顾弟弟、妹妹,要推磨、挑水,要上山割草、挖野菜,要帮奶奶纺线、做饭。到了晚上,在一盏豆油灯下写作业。

    父亲对待学习像对待干活一样认真努力,成绩一直不错,小学毕业后顺利地升入初中。

    上初中,学校在公社政府驻地,离家15里的路程。学校很简陋,没有食堂,没有宿舍,只有几间老旧的教室。学生都是走读。家里没有自行车。上学的路父亲全靠一双脚去丈量,每天早出晚归,一天走一个来回。

    早晨出发的时候,带上一包地瓜干当午餐。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父亲的成绩仍旧很好,读完初中又考上高中了。

    这时,他有了六个弟弟妹妹。曾祖母还在,全家十口人,全靠爷爷一个人养活。这副担子太沉重了,生活变得越来越拮据。父亲心疼爷爷,决定不去上高中了。他要到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帮爷爷养家,让弟弟妹妹去上学。

    就这样,他成了村里的一名社员,每天和那些整劳力干一样的活。这一年,父亲16岁。

                                    三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很快父亲到了该成家的年龄。爷爷奶奶开始做打算了,他们计划着盖一座房子,为父亲结婚做准备。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普通人家要积累好几年才能攒出这笔钱。为了尽可能地节约开支,自己能干的活全都自己干。

    盖房子需要许多泥土和石头。这些东西都是父亲从山上运回来的。他推着一辆独轮车一趟一趟地往返。花了多少力气,别人不知道,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只知道那辆车的两只把手被握得非常光滑了。走了多少路,他也不知道,只知道穿坏了好几双鞋子。

    这一年,父亲19岁。这座房子是用父亲的心血建成的。我们一家人住在父亲的心血里。

    父亲从小在土地里摸爬滚打,炼就了一身种庄稼的好本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堪称种地的行家里手。他常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人勤地不懒”。 即使贫瘠的土地,在他手里也能长出庄稼,收获粮食。

    改革开放后,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自主经营。父亲的种地本领有了用武之地。

    他一方面把自家的土地打理得井井有条,种粮、种菜,解决了一家人吃饭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承包了村里十亩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创造经济收益,解决一家人花钱的问题。

    他种了花生、西瓜和甜瓜。种瓜是特别费工夫的活,一场繁忙的劳动就此开始了,从春忙到秋。他和母亲每天在地里做田间管理,忙得停不下来,累得汗流夹背。

    夏天到了,西瓜和甜瓜陆续成熟了。他们又要早出晚归地赶集卖瓜。尽管每天又忙又累,可是看得出来他们心里是非常高兴的,因为每天都有新的收获。秋天到了,花生也丰收了,卖掉花生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在父亲的辛苦经营下,我们家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可以算得上丰衣足食了。

                                四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的,劳动会创造人的身体。父亲的经历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

    长年累月的劳动为父亲创造了健康的身体。他没生过病,连感冒都很少有,偶尔有个小感冒,他也不吃药。他有比吃药更简单有效的方法:熬一大碗姜汤喝下去,出一身汗,很快感冒就好了。这个方法被我戏称为治疗感冒的“独家秘籍”。

    长年累月的劳动为父亲创造了一双带着劳动烙印的手。这双手十分粗糙,手掌宽厚,手指粗壮。由于长期抓握工具,每根手指都略微弯曲,长成了抓握的姿势。手指根部常年有厚厚的老茧,像一层保护手掌的铠甲。

    唉,这是一双怎样的手?看见这双手,我的心就会震撼,就会充满敬畏。曾经这也是一双稚嫩的孩童的手。几十年的辛苦劳动,以铁棒磨成针的功夫,把它塑造成劳动的模样,刻满劳动的痕迹,饱含沧桑。

    看见这双手,我就会想起他挥舞着镰刀割草的身影,就会想起他推着独轮车行走在山路上的身影,就会想起他弯腰锄禾的身影。是这双手为我创造了稳定的生活,让我衣食无忧。在我眼里,这是一双美丽的手。

    他种了几十年的地,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深厚,舍不得撂下土地。他说,只要还能动,就要种地。我不解,为什么要这么执着呢?

    他停顿了一会儿,想了想,慢慢地说:“种地会收获很多东西呢,有物质收获,也有精神收获。这些收获就是我种地的动力。

    春天,地里长出来的是禾苗,也是希望;秋;,收获的是粮食,也是成就。看见满地的庄稼,我心里就踏实。跟随庄稼生长的节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活里就有日升月落,四季分明。

    侍弄庄稼可以活动筋骨、锻炼身体。身体好了吃什么饭都香。这就是享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身体也要像流水、户枢一样天天活动,生命力才会长久。一天到晚闲着不动,吃下去的饭都无法消化,会闲出毛病来的。这就是受罪。”

    这些话意味深长,令我肃然起敬。

    父亲是个平凡普通的人。他甘于平凡,安于平凡,又在平凡普通中发光发热,温暖着身边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父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yo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