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个读书之人,也没有考上过大学,也不是靠文字谋生之人,靠的是十根手指头吃饭,干的是拙劣的活,似乎一本书一支笔与我这个满手油污的人八杆子打不着边。
就是这样八杆子打不着边的书,虽说没有拿此当吃饭的工具,也没有影响我的人生,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爱看些书或者写写文字。
我不说自己会看看书或者写写字有多么高尚风雅,却也是许多年前埋藏在心里的喜好在涌动,挥之不去割舍不下。
今年年初在淘宝上买了本杨绛的《我们仨》趁着夜黑明月之际倚靠在床一页一页的看起来,看到精彩动容之处也会在心里衍生出对杨绛先生一家人的生活深深的感触,对丈夫的爱,对女儿的情,统统融化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里。
还是沉浸在《我们仨》散发出来的浓浓的亲情,却又在淘宝买了周国平的散文集,那一篇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文字,对人生对生活都有深深的感悟,可谓是让读者读到心里去的好文章。
说来惭愧啊。虽说自己也是爱写写日记文字的人,书架也排列着为数不多书,却始终想不起拿一本书来慢慢品读起来。
也许是懒惰了,也许是看不进去,那些书静静的排列在书架上,始终唤醒不了它的主人。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本一本把书往家里买,就像小孩子买了新衣服一样欢天喜地,也正儿八经的看进去些文字。
可是随着时间往前推移,一条懒虫从心里爬出来,对书慢慢的疏远了,也许是繁琐的生活压的喘不过气来,也许有各种的原因,为自己看不进书找出理由。
直到去年年底对一些文学方面的书籍内心深处有一种重拾起的愿望,尤其是对精美的散文却情有独钟。
内心深处对看看书的那根弦在拔动,于是乎我重操旧业,让那些静默的书籍重归于心,中国散文精选,文化苦旅,还有一本苏州你走远了吗,等等的书籍拍拍书中的尘埃,重拾我心中的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从下半年七月份开始,在江苏书展上觅的四本散文集,我在慢慢品读,慢慢的回味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细腻情感。
在这炙热不堪的盛夏,除去浮躁的心里,能读一本心爱的书,从中获取文字里的精髓,对自己的心态有种释然坦荡的作用。
多看些书籍也是对自己文字的输入,经常在简书里写写的我,自然而然的会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感悟的全都输出在字里行间。
看书是一种输入,写作是一种输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