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精品美文集萃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同样是西方画家笔下的乾隆,画风为何如此不同?

同样是西方画家笔下的乾隆,画风为何如此不同?

作者: 艺萃 | 来源:发表于2017-12-14 09:09 被阅读17次

前些天,萃花看到了一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庞,猜猜看这个被簇拥着的金发碧眼男子是谁?我赌五块钱你们都猜不到!!!这,是大家“恨之入骨”的弘历宝宝啊!出自18世纪法国人之手。是不是有点难以置信?请站稳扶好,跟萃花一起围观法国人YY出来的中国人~

中国皇帝上朝弗朗索瓦·布歇

说好的早朝礼仪呢?

中国皇帝宴请弗朗索瓦·布歇

皇上,您的武备仪仗哪去了?更为搞笑的是这些“中国皇帝”系列不但画出来了,还被设计在挂毯上送给了乾隆!

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瓷器、丝绸等,漂洋过海到了大西洋彼岸,把老外迷得不要不要的,除了愈演愈烈的“瓷器热”,外国人中间还兴起了一股另类的“中国风”,而这批画作就是那种时代下的产物。

中国皇帝上朝 局部弗朗索瓦·布歇

其作者是“东方迷弟”——弗朗索瓦·布歇,对他而言,遥远的东方是一个神奇的梦,毕竟他一生从未到过中国,在他的画作里,背后对称的凉亭,面前跪拜的仆人,人物奇怪的发髻,随意的跪姿,扭曲的华盖,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君主威严

中国皇帝上朝 局部弗朗索瓦·布歇

布歇一反路易十四时期“中国风”画作的端庄、古板沉闷。

路易十四时期:皇帝狩猎归来

沿袭了早期的构图,他将皇帝放在中间改用细致淡雅的颜色,人物纤细,透露着洛可可的戏谑与轻浮。虽然是上朝,怎么看都像是在旅游,顺带处理一下民间冤情。

中国皇帝宴请 局部弗朗索瓦·布歇

除此之外,布歇为了表现中国的异域色彩,把从东印度进口的棕榈和服饰,直接复制在自己的“中国风”画作上。说到底也只是为了迎合欧洲贵族的审美,emmm……你开心就好,我怎样不重要!

但,萃花万万没想到,当传教士把纺有这些图案的挂毯送给乾隆时,他居然很喜欢,为了挂下这些巨大的挂毯,还特意派人对圆明园进行了内部改造。我敢肯定,换现在谁都不承认这是中国风!好在有“明事理”的人站出来了。

英国艺术史学家修·昂纳说:中国风格其实是一种欧洲艺术风格,是一种想模仿中国而不成功的艺术手法。

说白了,就是模仿中国风的失败案例呗。难道就没有正确的案例吗?同样是外国人,意大利籍画家郎世宁笔下穿着朝服的乾隆却有富贵庄严的皇家气象

乾隆皇帝朝服像 郎世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看这鱼尾纹,这眼袋,这苹果肌……可见郎世宁用笔一丝不苟。针对中国人不喜欢脸上留有阴影的审美,郎世宁采取“平光”的处理手法,避免过度的明暗对比在人脸上造成“阴阳脸”,使用中国传统的渲染,凸显出面部结构和皮肤质感。

乾隆皇帝朝服像 郎世宁 局部

郎世宁估计也想不到自己的欧洲同胞,能把皇帝宴请画得那么自由地飞翔,毕竟他目睹的宴请场面是这样的☟

万树园赐宴图 郎世宁等绘(PS:郎世宁和好多人一起画的!)

找找看这幅画里乾隆在哪~~~他在角落准备入场

万树园赐宴图 左下角 步辇上的乾隆

大概也只有真正体验过皇家生活的人,才能画出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这幅画里乾隆在招待归顺的蒙古首领,画家一反将皇帝放在正中央的构图,改把蒙古首领放在画卷中央,为了表示乾隆对蒙古首领的重视,萃花得承认,这很China!

万树园赐宴图 视觉中心的蒙古包

郎世宁能够跻身于宫廷画师之列,还得益于他对中国绘画的深入解读。

自1715年到中国,本是带着传教的任务,却将大把时间花在了研究中国绘画上。他把绘画里知白守黑,以大观小的布局观,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审美趣味,与西洋油画技法进行改造和嫁接,探索出了一套“中西合璧”的新画体,还引领了明中末期偏好真实感的风潮。

《中国图说》插图

远在大西洋彼岸的布歇,不仅吃了没到过中国的亏,还败在看了不太靠谱的书——《中国图说》。

这本书在17世纪,风靡欧洲,成为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社会信仰、建筑样式和文字等的专业著作。

《中国图说》插图

最最最尴尬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基歇尔是根据在教会听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的描述,结合自己的“渊博知识”和想象写出来的。

也就是说,基歇尔也没有到过中国

这场“外国人画中的中国皇帝”大比拼,也给了萃花一个启示:实地考察是最重要的科研活动!我泱泱大国五千年文化,岂是道听途说就能深入到精髓的?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样是西方画家笔下的乾隆,画风为何如此不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sz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