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既然道这么重要,那"道"在哪?
01 道,明心见性
心学大师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心即道,道即天。"
明白了心就明白了道,明白了天。
王阳明又说:"各位若想确切认识这个道,务必从自己心中体会认识,不要到心外去寻求就可以了。"
我不禁想到了张德芬老师一直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无疑是沿袭了王阳明的说法。
做任何事,只有从本心出发,找到做的动力,才能有内化的驱动力。难怪连岳都说,人的改变,要等到"我愿意"得那一刻到来。
人要根据自己的才能成就自己,才是他所能做的事。
认识自己的能力边界,前提就是了解自己本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02 人格怎么衡量?
稻盛和夫曾在《活法》一书中指出公式,人格=“性格+哲学”。
我们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性格,再加上在后天人生道路上学得的哲学构成了我们的人格。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人格是由先天赋予的性格与后天习得的哲学来共同组成的。
换而言之,假如我们不能将哲学之根扎稳扎深的话,那么人格之树终究将难以枝繁叶茂。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掌握怎样的哲学理念呢?
简单地说就是“为人处世之正道”,也就是那些为人父母都会向自己的子女们不断教诲灌输的至简道理,这些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早已形成的伦理和道德观念。
具体可以包括:不撒谎、不给他人添麻烦、正直为人、不贪婪、不自私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将以上这些从小就从父母和老师那里所学到的,之后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却又都被遗忘掉了的简单守则重新拾起来,用作我们人生各种行为判断标准的指南针。
没有任何人能够在违反以上这些受到社会广泛认同和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的前提下,永远保证前路畅通无阻。
尽管上面的这些规范都是一些极其简单的标准,然而只要谨守其道,那么我们就必然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受迷惑、保持正道。
大道至简,一直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