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让孩子远离庸俗的好成绩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曾听邻居不止一次说过孩子学习如何差,也不止一次听到邻居打骂孩子,将家里变的如同战场一般。
“你是怎么回事?教过多少遍了,还是不会,怎么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人?”
“数学考的这么烂,还有脸要零花钱?”
“怎么上次做错的题,这次又做错了,你不记吗?你死了好了,还活着干嘛?!”
“穿衣服都拖拖拉拉,以后还能干得了什么?”
除此之外,曾听说,邻居对孩子的管理曾经惊动到居委会。直到那天早上,我们听到楼下咚的一声。孩子口袋里留下早已写好的遗书。
遗书中写到:爸、妈,再见了。儿子不孝,要您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儿子滚了,再见。再也不要学习了,累死了,而且您也终于不用见着我就烦了。
在孩子去世后,父母才意识到考试不是最重要的。
当我们失去孩子时,才发现孩子最信任的人是我们,他们像一张白纸一样,任由我们在这张白纸上画画,包括胡乱涂鸦。长时间的打骂羞辱孩子,小到会使孩子厌倦学习,大到最后对生活失去希望,造成一个家庭的悲剧。
所谓的好成绩,实质上是家长在别人面前的虚荣心作祟。
曾有人说:错误的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感受,不会产生任何良好的内在动力。父母不要错误地把孩子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让庸俗离孩子远一些。
02 那些父母不知道的好成绩
美国人大卫·香农画的《大卫,不可以》中讲述,大卫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孩子做什么都不可以。
我们小时候父母经常这么对我们说,现在我们是不是经常也对孩子这么说,“不可以”真的好用吗?答案已在我们心里。
当孩子长期被父母包办各种事情,孩子会渐渐养成:
自理能力差
抗压能力差
适应能力差
而且孩子遇到困难会第一时间想到父母,而不是自己如何解决。使自己丧失了锻炼的机会。这些的孩子即便是学业中拿到好成绩,在生活中却是0分。
同事刚结婚来上班,大家打趣说,在家是谁应该掌权,吵架时谁应该让着谁。
当谈到谁应该做饭时,朋友很严肃的说:“结婚时,我告诉过他,我不会做饭,而且他也愿意为我做一辈子饭。”
然后她略带回忆的和我们说到:“当我还是个孩子时,父母认为我是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直到有一次,家里的饭熟了,要关煤气灶,因为没做过,所以直到最后手忙脚乱的也没有关了,从而招来父母的骂,认为我都那么大了,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了,所以从那以后便不再做饭了。”
这正是抗压能力差的表现,好婚姻是磨合和相互付出的结果,如果一味的取出,而不懂的付出,最后只能以失败收尾。因为他不是你的父母。
在我们为她找到一个好归宿,感到高兴时,也为她将来的婚姻感到深深的不安。
当父母不止是用庸俗的目标要求孩子在学业上拥有好成绩时,在生活和感情中也让孩子拥有同样庸俗的目标,同样庸俗的结果。
03 从心理学上分析
被父母包办一切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一种“成人幼稚化”的心理障碍病症,在国外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
所谓彼得.潘综合征是指对于行事幼稚、拒绝长大、“想永远扮演孩子而拒绝扮演父母”的人。
其次这类人虽已进入成年,但心理上还认为自己是个孩子,在生活方面,还是依赖父母;对于工作和家庭等成人责任,他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他们会认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主动关心他人,却把他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
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天性以及人性,顺势而为,而不是讲一些貌似有用实际却无用的道理培养孩子的成就感,为孩子扫清障碍,只会让孩子更加有依赖性,无益于孩子将来的发展。
04 生活也是一场考试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考试,每个人的卷子都的完全不一样,最终的答案也不同,考试有开始有结束,考试最终的好坏,取决于父母引导孩子对生活的态度。
父母是唯一不用证书的岗位,正因为如此,我们年轻的父母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
培养孩子对生活的好奇心,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方法,平和的对待任何事的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这些比卷子上的那个100分难能可贵的多。一个不会思考、不认真对待生活的孩子,将来也只能落入平庸,甚至将来寸步难行。我们年轻父母的行为可以决定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
父母要有一种态度: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成绩上,都不要提不好的结果,因为孩子从父母的态度中可以知道,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不是为了和别人攀比,而是培养自己认真对待事物的态度。孩子不对任何事情斤斤计较,才会最终在各方面获得好成绩。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