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做图书编辑,读过一个作者写的清史。写到了一个大汉奸,孙之獬。要说这千古第一大汉奸的称谓,非孙之獬莫属。今天给大家讲讲吧。
想象一个画面:清初朝堂之上,一边站着满族大臣,留着满族发式,一边站着明朝降臣,着明时长袖大服。这时候,来了一个留着“金钱鼠辫儿”的明臣,身着满族服装,他走到满族大臣这队来。满族大臣们自然瞧不起这些明朝降臣,耻笑他何等卑贱还敢来站满臣这边。
吃了闭门羹,这个人只好往明臣那队里去。哪知这队明臣虽然降了清,但也瞧不上这等逢迎的丑态。于是一个挨着一个,就是不让这个人进队。这下这人真是满脸羞红,狼狈至极。
这个人就是孙之獬。
《清稗类钞》:“世祖初入关,前朝降臣皆束发,顶进贤冠,为长袖大服。殿陛之间,分满、汉两班,久已相安无事矣。淄川孙之獬,明时官列九卿。睿亲王领兵入关时,之獬首先上表归诚,且言其家妇女俱已效满妆,并于朝见时薙发改装,归入满班。满以其汉人也,不许;归汉班,汉又以为满饰也,亦不容。之獬羞愤,乃疏言:‘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奏上,世祖叹赏,乃下削发之令。”
孙之獬原本是明朝天启年间的一名进士,当时正值魏忠贤当权,趋炎附势之流都依附魏忠贤成为阉党,孙之獬就是其中一员。崇祯帝即位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除阉党。
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帝下令焚毁魏忠贤等人编著的美化自己、排除异己迫害东林党官员的《三朝要典》。此令一出,阉党闻风丧胆,如丧考妣。孙之獬更是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涕泗横流。崇祯帝自然不会饶过他,把包括孙之獬在内的一众阉党革职,发回原籍。
清军入关(1644年)后,孙之獬看到了发达的机会。第一时间投降了清朝。为了讨好新主子,没什么本事的孙之獬看到了“偏门”——主动剃发易服。在朝堂上自取其辱的孙之獬恼羞成怒,给顺治帝上了一道奏章:“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
此举正合多尔衮(当时顺治帝年幼,实际掌权者为多尔衮)之意。多尔衮想借此举加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摧垮汉人的精神意志。1645年多尔衮下令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
清军入关之后,老百姓算是变了天。但天子脚下,变天百姓已经习惯了。该种地还种地,该吃饭还吃饭,无非是换了个主子,虽然这个主子是外族的。但剃发易服打破了汉人不做奴隶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几千年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剃发令一出,轰轰烈烈的反抗运动就开始了。
据史料记载,1645年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市)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坚持与清兵抗战达81天之久,史称“江阴八十一日”。最后全城被屠,死者达17万余人,幸存者仅53人。
1645年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百姓拒不服从剃发令,清吴淞总兵李成栋破城之后,大肆屠杀百姓四万余人,城中尸体遍布,妇女惨遭轮奸,直到尸体堵塞河道之后,才扬长而去。此后数日,起义军又发起两次大的反攻,均遭李成栋部队反扑失败。三次屠杀百姓共死十万余人,史称“嘉定三屠”。
……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剃发易服。
孙之獬身为汉人,却干了杀害千万同胞的勾当。所谓“现世报,来得快”,他的报应确实来得很快。在上书让同胞剃发之后的第三年(1647年),孙之獬携家眷“荣归故里”,恰好遇上抗清农民攻破他的家乡山东淄川县。
孙之獬全家被活捉,愤怒的村民当着孙之獬的面把他的子孙全部杀死,最后更是把孙之獬绑在柱子上,用锥子在他的头上身上钻满孔,插上猪毛,众人高喊“我为汝种发!我为汝种发!”最后孙之獬遭肢解在巨大痛苦中死去。
一臣不事二主。忠勇之士的高风亮节自然会流芳百世,若为了苟活,降清也在情理之中,但做了汉奸,还犯下如此滔天奸事、酿成荼毒无穷之祸的,真是人神共愤,天理难容。
多尔衮的剃发易服政策,与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为清初六大弊政。最终确实使绝大多数汉人易发,改穿满族服饰。但民愤积压,死伤无数,也为以后的统治埋下了祸根。多尔衮死后更是被顺治帝挖坟鞭尸,砍头示众。
朝代更替,本想说这是阻挡不了的历史洪流,但想到无辜死伤的百姓,人民生活的疾苦,也不免深叹。倘若明朝一众皇帝能担起重任,哪会沦落到外族侵入统治的地步呢?打铁必须自身硬,任何时候都是。不然就是别人刀俎下的鱼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