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交恐惧是一种疾病,而且还可能是“天生的”!

社交恐惧是一种疾病,而且还可能是“天生的”!

作者: 成都圣安米悦心理咨询 | 来源:发表于2021-03-14 14:19 被阅读0次

你是否遇到过下面这些情景:

转载自《沈阳脑康心理专科》

远远看到眼熟的人就立马掏出手机盯着,避免打招呼

中午去吃饭时,在店门口看到有认识的同事,就转身换一家店

想到下午3点要和工作伙伴视频会议,早上8点就开始深呼吸调整心态

……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有人说这是“社交恐惧症”,也有人说,这只是单纯的“内向”。

内向和社交恐惧还有区别?这区别其实可大了!

事实上,性格内向≠社交恐惧症,这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疾病,而内向只是一种性格。

社交恐惧症患者与外界接触较为困难,并且伴有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的症状,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难以平复。

有专家认为:自卑,自我贬低,怕引起别人不好的反应的人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

01.

社交恐惧症的诊断

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表现为,对于他人可能观察或评价他们的社交场合有强烈的害怕。

这些场合包括当众演讲、与陌生人交谈或者仅仅是出门买个东西等。由于这些强烈的害怕,患者通常会回避社交场所。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当患者存在以下症状时,可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对社交场所的极度害怕或焦虑,因为在这些情境中,患者会时刻感觉被观察和评价。

害怕自己的行动会被他人羞辱或拒绝,或表现出焦虑症状(如出汗或发抖)。

在社交场所几乎总是害怕或焦虑。

回避社交场所,或忍受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

害怕或焦虑的程度,超过了社交场所所带来的实际危险。

这些症状并非躯体疾病或饮酒、服药所致,且已经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痛苦,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

02.

社交恐惧也许是“天生的”

对社交的恐惧可能不止影响一代人,它还会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代际传承。

这首先和生理性的遗传有关。约有15%~20%的儿童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表现出有抑止的气质:对于突发的、激烈的刺激(比如气球爆炸),这些孩子会更倾向远离刺激,而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无动于衷或好奇查看。

拥有抑制气质的孩子在长大后,会更容易患有社交焦虑障碍。

除了遗传,孩子也会从父母的行为和想法中学习到社交焦虑。

如果父母在社交场合中表现紧张或是回避,他们的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地认为“社交场合是危险的”。等孩子们长大后也会倾向于回避社交。

此外,有时候父母会给孩子留下一种印象:“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未必能清晰地表达自己。”这些父母可能彼此间沟通不畅,或者对言语交流怀有无力感、更喜欢用实际行动表达感受。

由于家庭中缺乏言语沟通的示范,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会回避语言社交,而更倾向于用行为或是媒介进行交流。

03.

打破社交恐惧的困境

对社交感到恐惧,这其实是非常普遍且正常的现象,很多人在陌生场合下,都会有一些不适应,只是每个人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

当遇到社交压力时,我们可以采取很多有益的处理方法。

01

减少对自我的关注 

当你感到有压力时,就会忽视周围的环境,而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的身上,似乎是在用放大镜去寻找自己身上的瑕疵。

这样你就会发现,越是这样就越是难受,越是不自在。

这时你就需要来转移注意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边的人或事物上。

忘记自我,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交生活。

你可以告诉别人,他的衣服很好看,又或者是告诉对方她的耳环很有特点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与对方有了沟通的话题,而且也可以使自己放松下来。

02

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对社交感到恐惧的人,常常会对自己有负面的看法,头脑中总会留下一些过去表现糟糕的记忆或印象。

当出现这些自动化思维时,我们首先要去识别这些想法,客观地记录下发生这个事件的场景,写下当时自己的感觉以及想法。

将感觉与想法进行区分,识别出那些具有偏见的想法,然后针对这些偏见进行改变。

当然,对于那些对社交恐惧已经“根深蒂固”、难以自我调节的人群来说,尝试自我的调整也许很难,这时我们就应当积极地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打破社交恐惧的困境,重新开启新的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交恐惧是一种疾病,而且还可能是“天生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mq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