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互联网深度发展,知识付费的红利让人眼馋,能写一手好文章,成为了一种很吃香的技能,可以做自由撰稿人,可以开写作培训班,还可以自己创业。总之写作的好处,被前所未有的挖掘并展现出来。
有人很聪明,上道很快,并且一上道就策马扬鞭一路狂奔,成了众人仰慕的大神,或者实现了传说中的财富自由。他们的成功鞭策着一波又一波的人加入写作的学习大军,希望靠着写作开启人生第二个春天。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既不聪明,又没有在本该拼搏进取,储备知识,丰富人生经验的年岁把握住机会,导致如今一无所长。眼看着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通过网络写作提升了自我,改变了命运轨迹,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仿佛世界留给自己的,只剩下了苟延残喘。于是,焦虑,心急如焚像雾霭笼罩在心头。害怕被越来越快的社会所抛弃,害怕不能给父母给孩子一个不被物质拘束住的未来,害怕别人都努力着幸福着,唯独自己没有进步。
这个时候,能让自己感觉不焦虑的事,就是忙碌起来,有人说越是煎熬的日子,越要有事可做。于是开始了阅读,写作,听课马不停蹄的学习的日子。是安心了不少,至于能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走多久多长,是另一回事。
网络文字时代,大家都怀着一定的目的阅读和写作,研究那些爆文,阅读量十万加的文章,确实能总结出一些写作的技巧和套路。这使得那些想快速成名的写作者,在追求技巧、套路的路上越走越远。殊不知,很多文字看起来简单,你看了甚至会嗤之以鼻,心想,这样的文字都能火,我水平比他高多了。沾沾自喜过后,想自己试着写点,却怎么也写不出来。为什么?因为那些阅读量高的文章,不是一个人随随便便写出来的,背后是一个团队在操作,那些你看起来普通,阅读量却惊人的文章,都是酝酿出来,设计出来的。
我们单打独斗,怎么可能胜过他们。当然,作为一个单独的写作者,也有成功的门道,靠的是日积月累和研究琢磨。一定要意识到,比技巧重要的是个人内功的修炼。
写作,打好基础很关键。如果连最基本的词汇用语,句子结构,文章布局,修辞手法等都不会,谈那些高级的东西,无异于在沙地上建高楼。而网上众多的写作培训课,或者大多数有关写作的畅销书籍,是不屑于讲这些知识的,因为那应该是初中语文老师面对初中学生应该讲的。可是,回想一下,初中语文课,作文课,我们都学了什么?恐怕没有一个人能想起来吧。
怎么办?如何补救?不用着急,《文心》这本书,会给你补习这方面的缺失。
2.
《文心》的作者是叶圣陶和夏丏尊,其中叶圣陶我们比较熟悉,中学语文课本里学过他的几篇文章。他们是亲家关系,都做过多年教师,对中学语文教学上的问题比较了解,所倡导的方法,解决的方案,很有普遍意义。对想系统学习写作基础知识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除了这本书,他们还合作过《国文百八课》,夏丏尊和刘薰宇先生合作过《文章做法》,叶圣陶还写过《作文论》,出版过《文章例话》。可见,他们都是对写作有所研究,并愿意将研究成果供述出来,让写作者学习的先辈们,值得后来人敬佩。
《文心》是一本讲中学生读写的书,但它不是单纯的教科书,光讲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确切的说,它是一本故事书。全书分为三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故事发生的场景,人物,对话,也有不少细节描写。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都是借故事中人物之口说出来的,将知识、教与学寓于生活和有趣的事件当中,从而避免了单一说教引起的疲乏、无趣。
贯穿《文心》始末的一条线索,就是四五个喜欢国文的学生跟他们的国文老师以及一位家长的活动,活动的主要场合是学校和家庭。这本书初次发表在两位作者编辑的《中学生杂志》上,1934年,由光明书店出版单行版,颇受广大中学生和语文教师的欢迎。
这本书距今已有几十年,但其中涉及到的语文问题,今天依然存在。教育部对中学语文课本的改革一改再改,但万变不离其宗,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依然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本书所倡导的读、写的方法,对今天的想要学习写作基础的人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
打好写作基础,文章才能平地起高楼――《文心》读书笔记3.
现在很多写作者,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勉强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忍直视,越写越没了自信。首先,会说话不等于会写作,如果单纯的把心里想到的东西或者一件事照葫芦画瓢地写出来,不考虑其他问题,什么字词准确不准确,句子流畅不流畅,内容布局合理不合理等文学上的依据,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必然不是好的作品。
一篇文章,最起码的标准是用词准确,没有语病,如果是陈述一件事情,还要做到清楚表达,文章前后必须有逻辑性,全文的内容要统一,与题目所显示的主题要一致。
本书中的第三章“题目与内容”,第四章“一封信”第九章“文章病院”十七章“语汇与语感”就这些写作最基本的问题做了非常详尽地讲述。比如书中提到“不乱用承接的,转折的词,一定要辨别了前后句的意思,捡那个适当的词儿来用。”这样就能确保前后意思的连贯。“一句话里,意义没有说完全,就不成一句话。说得太啰嗦了,把不相干的东西装了进去,也同样地不成一句话。原因在于不曾把意义想得周全,便提起笔来”“如果作者的言语习惯不良,平时惯说些支离的累赘的话语,一句话里,前后不相连贯,一串话里,前后不相照应,这些病的原因就是作者的思想不精密,这就需要作者先把自己的思路捋清,想明白了了再下笔去写。”
“文章的好坏,三个方面来观察,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词恰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鲜、丰富与否。思想内容是靠多读书多体验的,要靠终身修养。此外,还要注意词的情味……”
4.
其次,很多写作者苦于没有素材可写,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不丰富,表达的情感不充分,没有说服力等。本书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解决方案。第十三章“触发”中提到: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觉得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也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也是触发,这些触发就是作文的材料。
对于网络时代的作者们,能引发触发的信息就更多了,我们每天都被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包围着,就算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这个世界分分秒秒发生着的事件就足以让我们有写不完的故事或感悟。
5.
一些训练营的老师,对学员有日更的要求,每天写够多少字才算完成任务,但也有别的培训老师不提倡日更,认为写一些没有章法、文法的“流水账”没什么实际的用处。那么日更对写作有没有帮助?我认为有!《文心》第二十九章“习作 创作与应用”中提到了这个问题。作家和画家很相似,都用创作来争取大众,大家都知道画家大部分时间都在画室里画画,但基本临摹,画着玩的时候比较多,这就是习作,它的用处就是练习手腕的功夫,等到真正需要创作或者应用的时候,才不至于手生。所以,习作是一切的基础,当习作有了一定的程度,才能谈的到应用和创作。
写作也是如此。平时的练习,就算是流水账,也能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当我们脑子里的有了某个想法,又有想抓住它,写下来的意识,那就赶紧拿起笔来写。因为想法都是发散的,随机游走的,当我们把它写下来的时候,更能看清楚自己的心路历程,对自我反省和心智成长都大有裨益。时间长了,对一句话该怎么表达,想怎么表达,就能做到俯拾即是、信手拈来。所以,我们不能排斥那些应景的作文,甚至还要通过看题写作文来练习,加以时日,创作也会大大提升。
“世间的事物,原都是现成的,平凡的,旧有的,所谓新鲜的意味,完全要靠作者去发现。能够在平凡的事物之中看出新的意味来,这是创作家的一种资格。”有了这种资格,才把平时练习到的技能用到写作中来,就成了很好的创作。
6.
再谈一下写作的风格。所谓写作风格就是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写作特色和创作个性。有的文章诙谐幽默,有的辛辣老练,有的则周正严肃。很多初学者,找不准自己写作风格,或者写不出自己所心仪的风格。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风格本来就是很复杂的东西。有人说风格即是人格,代表了作者的趣味,性格,思想,思维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等。
在《文心》中,作者也提到,文章类型不同,取材的范围不同,风格也从而各异。其次,作者的品行,语言习惯,从别的作品里接受到的影响,写作习惯等都会反应在作品的风格上。比如,有的写作者属于飘逸洒脱的类型,写文喜欢信手写来,意尽而止,一气呵成,写完也不会修改。但有的人却总是酝酿很久,字斟句酌,一句话到底该怎么表达都要想很久,下笔很慢,似乎不放心的样子。
对于写作风格,我觉得没必要太纠结。只要能把文章写好,文从字顺,言之有物,遵从每种类型的文章的章法去写,多研究市场需求和读者心理就必能写出受人欢迎的好文来。
做任何事必强求,文章风格也是如此,不去强求,不讲做作,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内容充实才能着手成春。当然,如果实在喜欢或者希望自己能写出某种风格,也是可以通过模仿,刻意练习等方式实现,关键是看能不能持久的做下去。
7.
上面所说都是有关写作的基础问题,除了这些,本书还提到很多读书的方法,诗歌,戏剧等文体,那就纯属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的范畴,在此就不再赘述。
现在是互联网创作时代,这本书讲述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写作问题,但它里面介绍的方法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依然具有最朴素的使用和警示价值。
互联网写作,给每个想写作的人提供了平台和实现理想的机会,但想写到出人头地,其实比之前更难了。因为竞争更激烈了,那些写得很好,写出名利的作者,都是大部分读者也是写作者认识的,这个比例比参加高考,最终考上一本院校要难得多。排除天赋的因素,我们的知识储备,所处环境,身份职业,思维模式,资源把握,阅历,经历,品性等等,方方面面都影响着写作的效果。所以,不要认为写作很简单。如果真想写好,必须做出吃苦的准备。但是,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还是要相信这些道理,因为它们给了正努力,奋斗在道路上的人以希望。
在坚持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同舟共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