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看了一篇报道路骋的文章,他的职业经历很丰富,也很疯狂。
2005年大学毕业后只身前往上海,成为一名电话业务员,7天调岗企业策划,2个月升任区域经理,4个月晋升大区总监,5个月兼任企划总监。
2012年加入聚美,因业绩优异,老板陈欧给了他一纸期权。可他却毅然决然的放弃了1亿期权,回归校园攻读清华MBA,他逃离了自己的“舒适区”——因为他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路骋可能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太过遥远,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不乏敢于走出“舒适区”,让人生重新归零的人。
我曾经有一位同事,跟我一个办公室,能看的出他是经历了一定的心理斗争后决心打破自己的“铁饭碗”的。
教师这个职业对他来说一定是最得心应手的,虽然工资不高,也是比较舒适的状态。
但他太了解自己了,知道自己不可能一辈子就这样度过,与其忍受心灵的煎熬,不如离开。
五年前他终究离开了学校,经历了各种创业的艰辛,如今五年的时间与付出给了他一个较可喜的回报。
我的表姐也是这样一个人,她在一个知名的外企做到了中层领导,以她的能力在晋级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选择了放弃,回归校园读起了计算机博士。
我大舅是一名大学心理教授,我从小就感觉到他对我表姐的教育跟其他家庭不同,当时说不上来,如今想想表姐从小到大就很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突破自己,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
这里并不是在提倡每个人都要逃离自的“舒适区”,而有人愿意呆在那里,那里能让他达到身心舒适的状态,也就不必逃走了。
那我们是走是留?如何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呢?
很多人愿意询问家人,问闺蜜,问基友,也有人去找专家咨询。但却忘了问最重要的那个人,就是自己。
我们到底了解自己都少,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了解自己吗?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无休无止的忙碌着,就像路骋说的投资房子,投资孩子,投资二孩,你投资自己了吗?
路骋的这句话换成做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家长们太过于投资孩子,忘记自己的结果是,孩子也没有了自己。
来学心理或者参加团体成长的家长,大多都是为了寻找自我。到底,我们把自我丢哪里去了?
我做家庭亲子治疗的时候经常会对我的来访者说“你走了孩子的路,已经让孩子无路可走了”。同时家长其实也早已丢了自己。

总会听人说我们中国式家庭缺乏自我意识,其实更深层的问题是太过于角色混乱,不只是没有自我,而是变成了别人。
家长总会说我付出那么多,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最后培养出来一个白眼狼、啃老族,孩子完全不能对自己负责,什么决定都不会做。
可是我们却忘了,我们并没有教过他怎么对自己负责,为自己做决定。
作为家长我们都很热心,一直帮他决定着一切。
我还有一位同事,有选择困难症,优柔寡断,不说人生的大选择,就连小小的日常决定都能让她痛苦不已。
有一次她很开心的说买了一件衣服,我说很漂亮,她马上就拿起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开心的说:妈,我买了件衣服,同事说很好看。
电话是漏音的,我清楚的听到妈妈在电话那头说:你竟然没通过我允许自己买衣服,你能买什么好看的衣服,退了。
当时我就明白了,她在平时为什么会那么优柔寡断,以至于错过了很多姻缘,到如今依旧单身。
有人会说教育太难了,一句话没说好,分分钟毁掉孩子。
其实教育说来也简单,只要我们通过不断的摸索反思,修正我们的理念,让一切正确的行为都变成我们潜意识中自动反应,就会得心应手的多。
愿我们每个家长都不要吝啬于拿出一点时间跟经历来修炼自己,那是为了以后的我们和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