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reamice
火车往南奔驰着,从北方的黑夜里穿出,夏天的清晨出现的很早,五点窗外的阳光已经照亮了南方的麦田,麦田黄中泛白,搭着池中的荷叶,一幅晨间小画。火车肆虐的奔驰在两条铁轨上,为了弥补夜里暂停耽搁的时间,一路飞奔,阳光越来越刺眼,窗外的水塘也越来越多,给人一种“五步一水塘,十步一沟渠”的感觉。偶尔的水塘里会有木筏这样别致又带有诗意的交通工具,让人感觉已经到了江南。
坐着火车在横跨长江两岸的大桥上穿过,长江之辽阔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之前受了黄河的影响,一直认为长江黄河属于同一级别,但长江宽度几乎是黄河的两倍,特别是在长江大桥上看,远处近处的大货轮交错行进在黄色的水面上,船舸争流,一派大气。
跨过大江,就真正进入了江南,南京位置优越,北面西面都濒临长江,东有紫金山,南有中华门。能来到这座桨声灯影泊秦淮的历史名城,心里不免有些激动。
南京行之美龄宫前段时间朋友圈中广为流传着蒋介石为宋美龄植梧桐形似玉石项链的故事,虽然被确认是故事,但我宁愿装作不知而去感受其中的美好。美龄宫是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生活的地方,里面有他们生活的房间布置及生平资料,其中一句对宋美龄的评价让我记忆犹新,“宋美龄是集美貌、才华、财富、权利、名誉于一身”,评价贴切,细细想来,古今能做到这样的真无几人,宋美龄国画也是一绝,里面展示了很多她的作品,虽然我不懂作画,也看不出精妙之处,但心中依然为之崇拜。墙上的资料显示了蒋宋恩爱的夫妻生活和为国家兴起所做的努力,全是赞美之词,可见两党虽然政见不同,但能够在多年之后的今天客观的讲述事实实在是值得赞赏。
南京最多的应该梧桐树啦,至少在这几天我看到的多是梧桐,北方也有梧桐,但都是稀稀落落的几棵,难以成林,自然形成不了绝美的风光。南京的梧桐随处可见,无论是在大街还是小巷,而且都是枝繁叶茂,枝干挺拔,颇有北方汉子的风范。美龄宫的梧桐背后的美丽故事让那里的梧桐更别有一番味道,道路两旁的梧桐姿态各异,却又同一身高,枝叶伸向路中,阳光撒在树叶上,有光线透出,仰头一看,恰似波光粼粼的水面,手机无法拍出她的惊艳,最好的方式就是漫步于其中,认真观赏,细细品味,或者骑着单车顺路而下,车速带起一路的清风,吹透被汗水浸湿的短袖,沁人心脾。
南京的城墙应该是中国保存最好最长的古城墙啦,每一块城砖上都有两三列汉字,记录了城砖的出产地及生产者的姓名,用来保证城砖的质量,据说,当年修建城墙用了糯米汤,才成就了城墙屹立600多年而不倒。但我想除了这些硬件条件,最大的功劳应该属于当年那些为保护城墙而不被拆除的远见者。现在的城墙失去了抵御外敌的主要作用,他简单,没有园林式风光的多姿绰约,他挺拔,但不及周围高楼大厦的雄伟,他修长,却没有护城河的灵动,他像一个已经变老的将军垂垂老矣,被现代化的建筑夹杂其中。他像一个被儿女嫌弃的老人,孤立在原地,少有人问津,正因为没有那么多人造访,我才能在坚固的城墙上感受到最美的南京。中华门是整个城墙中最著名的一城门,背后的故事很多,我是下午五点多登上去的,上面的人很少,即使有,也都游荡在中华门处,我在中华门转了一圈,便迎着夕阳的方向走去,时不时去看一眼城砖上的字,或者瞭望一下远方,在空无一人的城墙上我坐着、趴着、走着、跳着、大声歌唱着,偶尔,城墙的上空飞过一群附近人家养的鸽子,成群的盘旋在上空,像将军头上的花绫随风而动。从中华门一直走到夕阳落山,走了好久,恐怕也没走过明城墙的十分之一,再返回中华门已经看不到夕阳,城楼上有一家五口三代人在散步,温馨到会忘记百年之前在此的刀光剑影。我坐在地上,吹着晚风,感受着城墙的苍老,想象着此地昨日的士兵、将军和烈酒。
对于节假日出走的人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去看最火的景点,这就导致各地景点爆满,南京的名气享誉南北,自然也逃不掉人流的冲刷。但是,景点虽好,毕竟扛不住太多的烟火气,再美的景色也会淹没匆匆而过的人群中。一段美好的旅行绝不是一瞥而过,而是应该懂得她的过去,欣赏她的独特,聆听她的现在,如此,最美的景色才会在不期而遇间与之相遇。
南京行之城墙/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