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更读书文学
在村上春树70岁的时候,谈谈他的小说处女作《且听风吟》

在村上春树70岁的时候,谈谈他的小说处女作《且听风吟》

作者: 小盐盐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01:38 被阅读49次

    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那本书里,村上春树谈到了自己是怎么鬼使神差干上小说家这一行的。

    一九七八年四月一个晴朗的午后,我到神宫球场去看棒球赛。是那一年中央棒球联盟的揭幕战,由养乐多燕子队对阵广岛鲤鱼队。……广岛鲤鱼队打头阵的投手记得是高桥(里)。第一局下半局,高桥(里)投出第一球,希尔顿漂亮地将球击到左外场,形成二垒打。棒球击中小球时爽快清脆的声音响彻神宫球场。啪啦啪啦,四周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这时,一个念头毫无征兆,也毫无根据地徒然冒出来:“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

    “就像是天启一般。”

    那时的村上29岁,马马虎虎经营着一家“播放爵士唱片、提供咖啡、酒类和菜肴”、名叫“Peter cat”的小店。

    深夜时分,店里工作结束后,村上就坐在厨房的饭桌前开始写小说。一开始当然是用日语写,后来他又试着用英文写,“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章节奏般的东西”,就这样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最初名字叫"Happy Birthday and White Chrismes "。)

    小说拿到了文艺杂志《群像》的新人奖,村上春树以作家身份正式出道。

    01

    《且听风吟》篇幅不长,算个中篇;故事的时间跨度也不长,“从1979年8月8日开始,结束于18天后,即同年的8月26日”。

    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故事或许并不确切,它更像是把21岁的主人公“我”在那个炎热的夏天里所遇到的人和事、所思所想自然而然地记录下来,没有刻意的情节设计,也不去寻求什么意义,就是记了下来。

    用文学上的话说,《且听风吟》是非常开放的。

    这个夏天,与我交往频繁的第一个人是老朋友“鼠”。

    整个夏天,我和鼠走火入魔般地喝光了足以灌满25米长的游泳池的巨量啤酒。丢下的花生皮足以按5厘米的厚度铺满爵士酒吧的所有地板,否则熬不过这个无聊的夏天。

    鼠一开始惊人地不看书,后来却写起了小说,据情节推测这应该和一个女孩有关。

    鼠的小说有两个优点:一是没有性场面,二是一个人也没有死。很多年后,他依然在写,每年圣诞节还会寄给“我”,稿纸第一页写着——“生日快乐并圣诞幸福”,就是《且听风吟》最初的书名,而“我”生日是12月24日,摩羯座。(村上春树也是摩羯座。)

    鼠之外,这个夏天出现在“我”生命里的另一个重要的人是一个女孩,一个在唱片店打工、一只手没有小指的女孩。

    那天女孩喝醉酒倒在爵士酒吧卫生间的地板上,“我”把她送回了家。早上醒来,女孩一丝不挂,“我”说自己什么也没做。后来我们在女孩打工的唱片店再次相遇,关系日益亲密。再后来女孩女孩怀了孕(不是“我”的),做了流产手术,随着夏天结束“我”返回学校也永远消失在“我”的生命里。

    除此之外,小说还写到了爵士酒吧的调酒师、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杰”,一个广播电台的DJ,给DJ写信的17岁瘫痪少女……

    总之那是一个炎热的、难忘的、注定在青春里打上重重烙印的夏季。一个你我青春记忆里或许也有过的夏季,一个电影、文学经常会拿出来展现的夏季。(《阳光灿烂的日子》《夏日终曲》……)

    说起来,还有什么季节比夏天和青春更相配的呢!

    02

    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

    《且听风吟》第一句,就是浓浓的村上味道,数十年来好像都没有大变,我们也百读不厌。

    我们许久许久地缄默不语,只是一味地望着海面望着天空望着船只,晚风掠过海面而拂动草丛的时间里,暮色渐渐变成淡淡的夜色,几颗银星开始在船坞上方闪闪眨眼。

    慢节奏的风景描写,无不和人物的心绪相关。

    好久没有感觉出夏日的气息了。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味道,傍晚的和风,飘渺的憧憬,以及的夏日的梦境……然而这一切宛如一度揉过的复写纸,无不同原来有着少许然而却是无可挽回的差异。

    加分的村上式比喻。

    你看这样如何:我乘坐的船在太平洋正中沉没了,于是我抓住救生圈,一个人看着星星在夜海上漂游。静静的、美丽的夜。正漂之间,发现对面也有一个美丽女子抓着救生圈漂来。……

    女的问我往下怎么办,说她往估计有海岛的方向游。我说估计没有岛屿,还不如就在这和啤酒,飞机肯定来搭救的。可是女的一个人游走了。……

    女的连续游了两天两夜,终于爬上了一个孤岛,我么,醉了两天后给飞机救出。这么着,好多年后,两人竟在山脚一家小酒吧里不期而遇。

    此后的创作中会频频出现各种寓言,《且听风吟》里也有了。

    当然还少不了各种书、音乐、电影——福楼拜的《情感教育》,沙滩男孩的《加利福尼亚少女》, 萨姆·佩金帕的电影……

    这里特别提一下村上春树在小说里频频提到的一个美国作家哈特菲尔德,这个人是村上虚构的,是村上喜欢的三个作家冯古内特、R·E·霍华德和洛夫克拉夫特的混合体。

    以及日后小说里会出现的各种意象,比如“井”就再次出现在了《刺杀骑士团长》中。

    读《且听风吟》时期的村上春树,只是略觉青涩,可是一点都不陌生。

    好像从第一部小说开始,他就给自己的小说世界找到了最佳选址,日后所要做的,不过是开垦土地、添砖加瓦。并不是每个小说家都有这样的运气和耐心。

    除了以上这些构成村上独特小说世界的要素(也是很大程度上我们喜欢村上作品的原因),我还想特别提一下村上春树小说人物的特点。

    一句话,村上春树作品里的每一个人物好像都是高度自省的。

    他们都不断在思考宇宙的问题、生活的意义、自己该何去何从,他们也都高度迷茫,但知道自己的迷茫本身就是一种自省。而迷茫并意识到自己迷茫是现代人的普遍问题。

    甚至大胆一点说,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人物不过是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外貌不同、经历不同,本质上他们都是同一个人,一个不断思考世界和询问生活的人。

    总而言之,村上春树的作品是表里兼具的,你可以喜欢他的语言、喜欢他的故事、喜欢故事里人物的生活方式,你也可以喜欢所有这一切背后所暗藏的对生活与世界的反叛与思考。

    村上作品能风靡世界不是没有理由的。

    03

    关于文学(电影)的意义,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就是能让阅读它们的人“多活几次”。比如电影导演杨德昌就说:电影发明之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三倍。(其实文学早就做到了。)

    现在我想说文学(电影)的另一种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种种全然不同的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作家的眼睛和文字与其说是一个“镜头”,不如说是一个“滤镜”,不同作家对准的景色不一样,同样的景色在不同作家那里展现出来样子也全然不同。

    这也正是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极其有趣的地方,而“村上滤镜”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宫崎骏的动画也是,他们全都“造了一个世界出来”!

    最后再回过头来说说《且听风吟》吧!

    不少看过这篇小说的人会抛出三个字“看不懂”,我揣测大家平常说“看懂一本小说”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清楚地知道了这本小说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现实主义作品和类型小说最符合这点),二是领悟到这本小说要传达一个什么道理,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话来说就是“中心思想”(不仅感慨那些年的语文教育真是贻害无穷)。

    但就像我在文章开始说的这本小说是“非常开放”的,想要“读懂”它,个人觉得应该跳出上面两种“读懂观”。

    就个人而言,我觉得可以从这样一种角度来看待这篇小说:假设生活是一个蛋糕,《且听风吟》不过是村上春树从上面切下的一角,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切的,而是选好了位置、选好了角度精心切下的,所以我们只要尝尝这小小的一块,就知道生活或者说村上想展示给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味道啦!

    所以重要的不是它写了什么,而是那种味道,每个人尝起来都既相似又不同,所以说不清也道不明。但无疑都回味无穷。

    或许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日本读者能从中读出更多的时代背景与意义,但我们异域的读者大概也只能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阅读了吧。

    对于优秀文学作品而言,阅读它其实就是阅读生活本身,而你什么时候见过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然后空中飘过一行字幕,告诉你这些都有什么意义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村上春树70岁的时候,谈谈他的小说处女作《且听风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fk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