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小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大约千年前,有一位47岁的中年官员,在前往河南汝州的路上,途经庐山,望着巍峨庐山在眼前展开,心中感慨不已。
此时,人生于他渐入低谷,从高位慢慢滑下来,对他是一种打击也是一种内心向上的新生。他就是苏轼——1084年写下《题西林壁》,被后人传诵。
『01』景色幽美,旅途莫测
庐山自古风景幽美,山石林密密麻麻,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身在其中很容易迷路。苏轼当时写下这首诗,一方面是描述自然风景的曲折通幽,另一方面更是借景抒情。
在古代,庐山壑谷幽多、怪石林立、水流湍急,加之云雾缭绕,让庐山显得绝美而变幻莫测。 诗人谢灵运有诗为证:“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如此伸手不见踪影的山,可以说让人心生畏惧。苏轼能够在防护措施很少的古代登上去,勇气可嘉,然而,在山里,云雾变幻很容易迷路,这是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之一。
『02』局势不明,风云莫测
当时朝廷局势变幻莫测,新旧党斗争激烈,作为怀有大情怀的苏轼更关心黎民百姓的生活,始终未站队的他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对于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站在山间,望着遮云蔽日的庐山,他心中多少是迷惘的,因为对未来的命运未可知,这是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之二。
好在苏轼是一个乐天向上的人,他会思考人生,也会让自己从内心深处走出困境,一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无奈更是人生的洞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