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海讲11:人不如鸟的就是鸟人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释义:《诗》就是《诗经》,《诗经》里说:邦畿(读ji,古代的皇城相府,也就是首都)方圆几千里地,住的都是自己的国民。
《诗经》里说:黄鸟缗(读min,鸟叫虫鸣的声音)蛮缗蛮的叫声不断,它们都栖息在山丘间的一片树林里。孔子读《诗经》看到这句话时忍不住感叹:你看,鸟都知道自己应该止于(停留居住)在那里,难道我们人还不如一只鸟吗?
《诗经》里说:周文王仪表堂堂,端庄谦逊,对人恭恭敬敬很有礼数,做什么都适可而止,恰到好处,他的光明美德崇高修养受到人们尊重敬仰。
作为领导管理者要在仁义、仁爱、仁厚上下功夫;
作为员工下属的要在忠诚、尊重、敬畏上下功夫;
作为晚辈子女的要在孝顺、孝敬、孝道上下功夫;
作为长辈父母的要在慈爱、慈悲、慈祥上下功夫;
作为社会一份子与人交往,要在诚信、诚实、信任上下功夫。
曾子引用《诗经》的话,告诉我们,过去英明的国王知道自己的属地是要提供给国民居住的;又借助孔子看《诗经》的读后感说人怎么能连鸟还不如呢,鸟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又搬出周文王,他知书达理,通晓人性,尊师重道,率先垂范,知道在诚敬心和敬畏心上严格要求自己,才得到了国民爱戴。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志向,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事上下足功夫,修炼自己,那才是真正的智慧。
你看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核心思想,五伦大道,是多么“近道矣”,接近天理人道啊!
五伦关系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最重要的命脉,世界上从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如此长盛不衰,永续不竭!世界十大名校联合研究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不间断,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仅存至今的原因,是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关系起的作用,它就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在纷乱的历史长河中维系着人类命运。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汤恩比博士也在自己的专著里特别提到:要解决二十一世界人类的危机,必须到古老的中国孔孟之道那里去寻找答案。
答案就是《大学》里这句话: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是儒家思想五伦大道,五种人伦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君臣之间要君仁臣忠,父母子女之间要父母慈爱子女孝顺,长辈和晚辈之间要互相关心和尊重,夫妻之间要分工合作内外兼修,朋友之间要讲究诚实守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本分上“止”和“定”,那生活就能“安”和“得”,人人都知道自己该止于哪里,人人就可以成圣成贤。
至善不是让你去做好事,做慈善,做普度众生的救世主,而是做回本来的,本源的,清净无染的自己,恢复到人性的至中至和。
心有所属,用情方专,心不定,就会四处寻觅。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心中没有信仰,志趣没有定向,行动就会分散精力。止于至善,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全部用在无限价值的善心功德上。
不做不道德的事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我没有止于至善但我知于止恶也是止于至善。此善乃顺道,顺道而为是为善,这个世间的一切事一切物都有自己运行的道路轨迹,每一条运行轨迹都是一个道,不守道就偏离道,偏离道就会对他人他物造成无辜伤害,所以《道德经》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知道这些,并去努力的践行,就是止于至善了;知道这些,不去努力践行,就是知而不善;不知道也不践行,那就是无知。孔子说连鸟都知道自己居于何处,无知之人还不如鸟,不如鸟的人可真是鸟人了。
《大学》海讲11:人不如鸟的就是鸟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