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结合自己多年的商业实践及体悟来谈谈有关“品牌”与“做品牌”的话题。
究竟而言,品牌对于提供者来说,是个“信仰”问题;而对于使用者来说,则是个“信任”的问题。从实操上来说,信任很好理解,但于信仰,则是个哲学问题。这是对品牌文化认知的最高境界!
信仰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抛开覆盖在“信仰”二字上的所有概念、定义、内涵不谈,单就信仰二字的理解来看,它理应包括两个体系——“信”与“仰”的体系。
信是内容,仰是形式。如果“信了并仰”,那叫信仰。
因此,关于信仰的认知与解构,其核心当从“信”入口。用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话讲叫“了解是为了信仰;信仰是为了可以了解。有些事情,除非我们了解,否则就不能相信;另外一些事情,除非我们相信,否则就不能了解”。一句话,如果你非要表明自己有信仰,则要么信了之后再去深入了解,要么你先期系统了解之后再建立信。
即是说,要成就品牌,第一步要解决的,是品牌提供者必须对“品牌”所依附的载体建立近乎偏执的热爱与深刻的认知问题。在他们看来,上帝与魔鬼都同样存在于他们所制造的“品牌体”里。
品牌,是个新话题,也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
不过,品牌的标准也是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的。就是说,某种标准在此时是品牌,而在彼时可能就是垃圾。
在以瘟疫、天灾、战争为核心关注的纯农业的冷兵器时代,品牌的至高甚至是唯一标准便是——胜者为王。因此,围绕着这一“片面性的品牌诉求”,我们也就诞生了一系列为了“克服”此一标准的另类品牌标准,早期的儒家经典(肇始周公止于孟子)便是最佳案例。孔老夫子的品牌观就是“仁者爱人”,并且为此不惜“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仍不易其志。因为在孔丘看来,成败不是唯一标准。
在以科技、经济、文明为主体标准的近现代,品牌的标准自然就多元化得多了。
不过终极而论,无论何种标准,无外乎三重目的:
1、名;
2、利;
3、名利交互。
本质而论,
品牌是什么?这个答案只能由坐而论道的专家学者来解决。
谁才是品牌?这个答案必须交由知行合一的务实派来落实。
品牌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是实证的产物,是能够给予人们实在体会与感知得到的行为或物体。至少,品牌是行动的结果,至于一开始的“品牌计划”,如果被过分聚焦,多数只会刻舟求剑,难道不是这样吗?
以做企业作为视角来观察,戴维·阿克所撰写的“品牌三部曲”,实质是在对欧洲、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来自拉尔夫·劳伦、维珍航空公司、阿迪达斯、通用电器、IBM、麦当劳、美极和斯沃琪等300多家企业的实地调研基础上撰写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些企业的行为,就没有他写这个东西的基础。同时,若你真的按照阿克这些宏大的架构去组建你的产品及企业,可能你最后连自己是谁都弄不清楚了(别告诉我你能灵活运用,多半是练拳不练功而已)。诚如你要成为一名哲学家,大可不必耗时耗力钻进黑格尔所设立的只属于他自己的超大哲学体系中一样。当然,除非你想到大学里做个夹生的哲学教授。
品牌论的一边倒,八成归功于“不懂稼穑之苦”的专家学者及其一心牟利的媒体,正如养生专家一多,你想没有病都难。这股风所带来的可怕结果在于,医生早已无心治病,只乐于卖药了。君不见,就连当下的政府、公益组织及其慈善机构都染上了“唯品牌论”的毛病。
万法归宗,举凡形式大于内容的一切言行,往往多孕育和包藏得有欺骗与祸心。我们恐怕早已忘记德鲁克先生关于“做好鞋自然赚钱”的告诫。
资本主义的魂是什么?
答:培育和扩大更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供应商
魂能定体,体能定形,坐而论道的朋友正是借助这一原理来制造和起劲地推广“品牌一边倒”的势与式。
然则当你耐心地翻开全部关于品牌类的书籍,你将会得出一个几乎统一的结论——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品牌。
很简单,
其一,天下文章一大抄;
其二,没有观众便没有演员,只有先承认观众的存在及其观众口味的多样性之后,你才能谈演员的“供给侧改革”。
既然结论这么直接,我们需要干的就是“做好自己并创造消费者”就好了。
究竟而言,品牌论等同于人品论,品牌专家等同于人品专家。瞧,多滑稽!
品牌论之所以得以大行其道,一来是信息不对称,二来是我们的实业家忘记了创办企业的初心。万物互联的时代,这一套肯定到头了,因为“规模定制化”的经济形式将被“定制规模化”所取代。你通过取悦并让消费者开心,然后他掏钱买你的单,这一切只能靠自己实实在在的把该做的与能做的事做到尽善尽美之外,别无他法。
☆茅台酒大概只知道认认真真地把品质“始终回归常识”
☆华为大概一门心思只在把通信质量玩到极致
☆老干妈只会持久性地研究如何让辣椒调味真真正正地调到人的“胃”
☆腾讯只为保证高质量的即时通信
☆苹果自始至终都只在研究如何改变世界
☆简书从头到尾都只为写作者能原创出更多精神食粮而提供精品服务
......
至于他们是不是品牌,标准交给受众便可。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沧桑”,自然是几千年来人性同理心文明中的真善美在形式上的千变万化。品牌标准的时代性,大概也源于此。守住了他,你可以包罗万象,反之,你就可能时刻被万象所包罗。
忘掉禅,可能你正在进行卓有成效的禅修,品牌之道亦同此理
“佛道圣”的征得,有苦修,也有乐成,但均在浑然并自觉中实现。正如叔本华所言:最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假象,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在于偏见。这些虚假的先验之物——对抗着真理。它们就好像是把船只吹往与惟一的陆地相反方向的逆风,对此,船橹和风帆是无能为力的!
请忘掉品牌论吧,品牌不是论出来的,除了知行合一的正精进,别无他法。
2017年7月2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