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如第十七章,不同的版本可能记录为“太上,下知有之”或“太上,不知有之”,似都符合作者的本意。又如第二十章的首句“绝学无忧”,放在本章的开头,不论语法还是本意,都显得非常突兀和独立,而与前一章联系更为紧密,很多学者把这一句归为第十九章,但当前的通行本依然遵循旧例,将其置于第二十章之首。究其原因,可能是后人误将前人读书写下的心得或注解当做原文流传,也能是由于出土的竹简简片的脱落、夹杂,为尊重考古成果,不做人工的校对改正,久而久之,形成诸多的版本。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又因其原文并无句读,自古以来对其分章、断句、解读也颇有争议。比如那句脍炙人口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比较流行的断句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多种方法。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则是汉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其中,河上公本文句简古。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开山祖师,汉文帝开辟的文景之治与河上公的教诲有很大关系。
自古以来对《道德经》的解读就非常之多,甚至有些大相径庭,但其中少有对错之分,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所处的立场不同所致。要想正确、恰当的理解文章真实含义,不妨放下自我的认知和分辨,回归“本初”,设想自己回到作者生存的年代,仔细揣摩彼时彼刻作者真正想表达的真正意思。
第一章 天地之始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义】: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能够用言辞来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无”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有”万物的开端。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从“有”之中去观察道的端倪。这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又不相同,但是都称得上是深远玄妙。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这是天地之间无穷奥妙的总门。
【注解】《道德经》的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道”,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这一“道”字在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一书中出现多达七十多次。本章的首句,也是全书之开端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人们所熟悉的一句。然而,尽管人们对这句话非常熟悉,可能够真正理解其含义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之所以熟悉这句话,仅仅是因为这句话是全书的开篇。即使是许多不认真读书、没有兴趣读书的人,在看书的时候常常也会读到开篇的那几句。另外,这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容易被人们所记住,也许还因为这句话说的很玄妙,令人们不能一下子就清楚的知道它说的究竟是什么,而正是这种神秘感又吸引了一部分人的兴趣,虽然不明所以,但却很喜欢去引用它。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和第三个“道”是名词,可以解释为宇宙的本源或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个“道”是动词,说出来、讲出来的意思;第一和第三个“名”是名词,是指人们根据事物的性状对不同事物做的指认、描述或者定义、命名,第二个“名”是动词,命名、定义的意思。“非常道”“非常名”中的“常”字,原文写作“恒”,终极的、永恒不变之意。后为避汉文帝刘恒之名讳,改成了“非常道”。为什么“道”不可言说呢?在后文有多次的论述,因其“无状之状”,听不见、看不着、摸不到、晦暗深渊、无边无际又无处不在,实在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为何说可以被命名的事物都是也都不是终极的、长久的呢?这里涉及到事物的永恒性问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三易”的哲学思想,即“简易”“变易”“不易”,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只有变化这个客观的规律才是不变的;但是宇宙万物不论如何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其背后的道理和规律都是非常简单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道理和规则,就可以准确把握和预测事物的运动趋势,了解其最终运动结果,那么万事万物就从神秘变得简单而又平凡了。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任何的事物都没有稳定存在的状态,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任何对事物的描述、命名都是不准确的。王弼和苏辙的解释很有借鉴意义:王弼“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可以言说、可以区分、可以命名的道与名,是针对于具体事物、具有具体形态的,不是抽象、永恒、普遍的。苏辙“道不可道,而况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则圆、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道是不可言说的,当然更不可能给它定下名字了。有名字的都是可以言说的具体事物。区别于他物的名字既然有了,那么它圆、方、曲、直的特性也就与其他事物有区别,当然就是具体、个别的了。关于“道”和“名”的关系,苏辙的理解也很透彻“故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无名的是道的本体,有名的是道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正确的理解“有”和“无”的含义。“无”指的是万物生成之前的莫可名状的混沌状态。“有”指的是万物生成之后已经有了形体的初始状态。第二十五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此时没有所谓空间和时间概念,天地处于不可名状的混沌未分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无”,而宇宙正是从这“无”中源生而出的。当宇宙生成之后,也就是“有”了,这个“有”,就是万物的母体,万物皆由此孕育而出。王弼“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所有的事物都来源于无,所以没有形象存在也就无法给任何东西命名的时候,是万物的初始阶段。等到事物有了形象、有了 名称,就生长、发育、自立、成熟,所以说名称是万物之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