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凡四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宰相吕文懿辞官还乡,那时全国人民都很敬重他公正廉洁,把他当做泰山北斗。
有一个乡亲在外喝醉的时候却对吕文公破口大骂,有人告发了这个乡亲,吕公却发了“善心”,不予追究。
但是一年后,这个人犯了更大的错,被关进监狱,判了“死刑”。
吕公心中愧疚,当时只是觉得要宽容一点,但是没想到却是在纵容他,以至于让他的性子越来越坏。
如果当初跟他计较一下,把他扭送官府治理,对他有一点小小的“惩罚”,也许就不会造成今天这样的结局。一时的善心,却葬送了这个人的“性命”。
为人处世,要秉持一颗善心,但并不是所有的好心都能带来好的结果,很多的“小善”反而会酿成大祸。
什么叫“小善”?就是心中不忍之后,一念仁慈,不经过深思熟虑,顺手为之,这就叫小善。
二、在中国,人们看到街上的的“残疾小孩”难免善心发作,施舍一些银钱,这是举手之劳,但是却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些小孩儿的生计问题,而且,更糟糕的是,很多犯罪团伙利用人们的善心,去伤害一些健康的孩子,让他们变成残疾,然后逼迫他们上街去乞讨。这一点“举手之劳”的善良,反而造成了更多孩子的“悲剧”。
有很多的人有购买动物然后放生的习惯,目的是为了救助那些将要被杀或濒死的动物。但是实际上,正是因为他们的购买,反而带来了更多的捕猎和杀戮。正是这些人的做法,进一步促进了非法捕猎的发展,造成了那些动物的灾难。
人有感性与理性,善念属于感性,但是行善却一定要理性。
只凭着感性去行善,却完全不顾及这样的善良到底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样的善良就只是在满足自己的私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善如大恶”。
为什么说大善最无情呢?
《道德经》第五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对待万物一切都是平等的,天地孕育了万物,但是天地对待万物却像对待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天地运转春夏秋冬,万物都要随顺它,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大善最无情”。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人怜悯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的4000头野鹿,希望它们能够免受野狼的捕杀,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下令,捕杀森林中的野狼。
很快,野狼被捕杀殆尽,野鹿的数量开始直线上升。十多年后,野鹿增长到10万余头。但是鹿群太多,吃光了野草林木,自身也开始大批饿死倒毙。
眼看野鹿就要灭绝,美国被迫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他们从加拿大运来一批野狼重新放归凯巴伯森林,鹿群终于重新焕发了生机。
天地万物的关系环环相扣,错综复杂,就拿生物链来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低级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高级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和低级食肉动物为食,高级食肉动物死亡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后又重归于尘土,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在这个链条中,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都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假如老天爷对某种生物特别照顾,那么处于它食物链上游的生物吃什么?天道规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一张网中,只要一个结点断了,整张网就会崩溃。
正因为天道不讲人情,所以天道规则才能做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复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整个世界才会如此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新陈代谢,循环演变。如果老天爷讲感情的话,为照顾某些个别生物而屡屡违反规则、突破规则,那整个世界早就乱套了。
所以孔子也曾经说,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天地不会去表达什么,也不会去干涉什么。看似无情,其实却是天地的“大善”。
每个人心里都有善良,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都会心存不忍,想要去帮一把,但是如果你的善行只是为了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忍,而不是去真正的改善别人的处境,那就是“小善”,这样的善行,还是不做的好,不然反而容易让对方陷入新的危险之中。
三、《吕氏春秋·察微篇》记载了一则“子贡赎人”与“子路救人”的故事:
春秋时期,许多鲁国人因战乱流落外国,沦为奴隶。鲁国的法令规定,如果有人能够将被奴役的鲁国人赎回,那么这个人可以从官方的库府拿回赎金。
孔子的弟子子贡,是当时天下巨富,他在诸侯国遇到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就将这些人赎回,却不肯接受鲁国支付的赎金。
孔子知道这事后,批评了子贡。
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你不拿回赎金是高尚之举吗?错!你是有钱人,但更多的人没有多少钱,你开创了赎回奴隶却不拿回赎金的规则,那些没多少钱的人就无法效法。
如果只赎奴隶却不拿回赎金的风气流行开来,就没多少人肯赎回那些奴隶了。行善之人必须要得到回报,否则就没人肯学做善事了”。
没过多久,孔子的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感谢子路,就把自己的牛送给了子路,子路收下了。
孔子听到这件事,大加欣赏,说:“子路啊,这件事做得好,做了善事而“获得回报”,以后必定会有很多人勇于拯救那些落水的人。”
孔子鼓励学生做的,乃是真正的大善事,孔子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要把事情做对,更重要的是要把事情做好。
行好事而独善其身,这只是小善,可以说是做对了事情;而鼓动风潮,造成时势,则很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冷漠,这才是真正达到了把事情做好的境界。
不以小恩小惠为善,而是助人时从全面考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社会上一股做好事的风气被鼓动起来,人心才能走上正轨,走向真正的善。
四、稻盛和夫也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有位老人,住在湖畔。每到冬季,野鹅南飞避寒,会在湖中短暂停留。
有一年,寒流来袭,两只野鹅困在湖中,无处觅食。老人顿生恻隐之心,就每天去喂食。
次年,两只野鹅又回来了,还带了几只朋友。老人继续喂养。
一年又一年,野鹅越来越多,南下避寒不再时尚,聪明的野鹅,都来老人这里,靠老人的善良存活。
可忽然有一年,老人死了。结果这一年,数百只前来乞食的野鹅,活生生饿死。
稻盛和夫说,这就是小善造大恶,那数百只野鹅,都是死在老人的小善之下。
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
每个人都是南飞的野鹅,必须用你有力的翅膀,渡过人生的冬天。你对别人的小善,会把对方留在舒适的泥沼中,丧失的却是远方的翅膀。
非唯不动于心的大善,才能够成就对方,并赢得真诚的感激。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老子曰:“上德不德,以为有德。”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真正的智慧如太阳划过天空,只为自己的快乐。但万物苍生,却于阳光中获得生命与滋润。“大善无迹”,当你心中想着行善时,你已经离“作恶”不远了。
真正的善良,一定要匹配以智慧,以道为准则……以德行做事…… 人们既要洞悉世相人心,也需明白自然天地法则…… 只有这样,他的善行才能合乎“天道”,不违背自然而又能帮助别人摆脱困境,这样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得道……!
感恩宇宙万事万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