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几何?游 记文艺天地
《锦江街巷》240:李劼人与民族工业

《锦江街巷》240:李劼人与民族工业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3-08-31 09:28 被阅读0次

    《老成都》(连载)

    (作者:张义奇;编辑:完   璧)


    【此文作于2010年】

             1925年9月,李劼人填写《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时,在“入会后的简单经历;事业”栏里写道:“近在成都方面筹资组织造纸公司,拟作中国西南部文化运动之踏实基础。”是时,李劼人刚从法国留学归来,虽然他的专业和志趣都在文学方面,但他却深深感到民族工业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要,因此当朋友提出办报纸时,李劼人则决定先办纸厂。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四川,只能生产质地很差的手工纸,机器纸全部要靠外省和国外运来,价格昂贵。李劼人的想法得到了好友卢作孚等人的赞同,于是李劼人写信到法国,约回了刚从格勒布诺尔造纸专门学校毕业的王怀仲;又请著名的四川实业家、乐山华兴丝厂老板陈宛溪出马。陈先生认股1万元,约股1万元;李劼人在成都约股1万元;蜀新碱厂因经营不善,愿以全部固定资产作股1万元,这样纸厂便在蜀新碱厂的旧址上建成了。最初取名叫“万基造纸公司”,1927年正式开工时更名为“嘉乐纸厂”, 陈宛溪任董事长,李劼人当总经理。开工时,李劼人在厂大门贴出了一副对联:“数万里学回成功一旦;五六人合伙创业四川。”以此表达实业救国的理想。然而当时的四川的状况是军阀混战,狼烟四起,苛政猛于虎,加之嘉乐纸技术尚不成熟,产品成本高,根本不是外来纸的对手。惨淡经营到1931年,纸厂便处于瘫痪状态。李劼人将几年教书和创作收入的大部分都投了进去,非但没赚钱反而欠了债。

            1933年,卢作孚邀请李劼人到他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任职,提供了两个职位选择:一是公司总经理,二是公司所属的机器修理厂。李劼人选了后者。他的想法是,以机器厂为基础,用三五年时间扩建一个制造厂,既能修理大轮船,还能制造中型轮船、木炭汽车、抽水机等等。因为他“已朦胧看出国际形势之不妙,感到长江一有阻碍,一切依赖汉口、上海的机器工业必然无法生存。”为此,李劼人放下了创作和大学的教授职位,将全家接到重庆。随即从汉口聘请了总工程师和7名高级技工,又以5000大洋购买了英国太古轮船公司沉没在长江中的千吨级“万流”号轮船,并将期改建成“民权”号轮船。该船后来成了往来于重庆上海的主力轮船,在抗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在改造民权轮时耗费了部分公司资金,李劼人遭到大多数股东的攻击,指责他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李劼人据理力争了半年,仍没得到理解和支持,便于1935年5月愤而辞职。

            回成都后,激愤之下的李劼人仅用20余天时间便完成了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李劼人的造船梦破灭了,却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一部杰出的作品!

            “九一八”事变后,洋纸难以入川。市场上对纸张的需求量猛增,李劼人又被任命为董事长,以后又兼总经理。他只好一边写作《大波》,一边投入纸厂经营。1939年,厂长王怀仲在重庆遭遇日机轰炸身亡,全部重担都落到了李劼人肩上。不过,经营虽然辛苦,但好在嘉乐纸的品质已大大提高,品种也较多,所以销路还好。当时大后方大中小学的教科书、出版物甚至信笺公函都使用嘉乐纸。这是嘉乐纸厂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然而抗战胜利后,美国货倾销中国,嘉乐纸厂再次陷入了困境。尽管李劼人苦撑危局,产品仍大量积压,到1949年5月,纸厂不得不停工。多亏后来《川西日报》一下买光了堆积的产品,纸厂才又恢复了活力。

            李劼人的创业之路,可谓荆棘丛生。在动荡中创业,在动荡中经营,不仅要缴纳种种苛捐杂税,还得对付商场上的尔虞我诈。这实在太难为一个文化人!他虽然想尽办法延揽人才,甚至包括马寅初博士都受聘当过嘉乐纸厂的经济顾问,但是在兵荒马乱的社会里,实业救国理想仅仅是个美丽的梦。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

          (下篇:《李劼人与抗敌文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街巷》240:李劼人与民族工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ue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