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君:姓氏、姓、氏、“姓氏名谁”是怎么回事?】

“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的。”著名记者、宫廷御膳传承人、作家淮君总编辑说,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也有地方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北京陛楼阁艺术院院长、作家淮君总编说,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可以说,“姓”是最先产生的,“氏”则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才出现的。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同姓而婚,其生不蕃”。“姓者所以别婚姻,氏者所以别贵贱”、“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说文解字”中“姓”从女从生,意思就是“女所生”,也就是说同一老祖母所生的后代都是同姓。如《白虎通义·姓名》说:“姓者,生也”。《说文》更进一步作了解释“姓,人所生也”。这些皆可以进一步佐证“姓”即“女所生”,也就证明了“姓”确实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按照《通鉴外纪》的说法就是“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我们仍可进一步分析,比如在百家姓中很多姓出自“姬”姓,也是从女的。按照《通志·氏族略序》的说法即是:“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姞、妘、婤、姶、嫪之类是也。”

当然,姓在先秦的社会功用极为重要,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明人伦。如《白虎通义·姓名》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基于长期的社会实践,古人早已掌握“近亲不婚”的优生学原理。著名记者、宫廷御膳传承人、作家、书画家淮君总编辑说,翻阅先秦典籍,不禁为之感慨万千。《左传》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云:“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婚姻是人伦之大要,马虎不得,所以,对于“同姓不婚”这件事看得极为重要,即便是娶“如夫人”也是如此。可是总有例外,一些贵族为了政治利益,不惜违背这一点,认为“亲上加亲”可以巩固双方利益。这在后世皇帝的婚姻中也可窥见一斑,有很多皇后无子或子嗣早夭,恐怕很大原因就是近亲结婚的缘故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便是父系氏族社会。同姓越来越多,区别自然发生。加之父系氏族的分化,“氏”便应运而生。“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各个父系氏族总有一个首领,首领的氏便是部族之氏,如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历史状况。
那么,姓与氏的区别主要在哪里呢?段玉裁《说文解字·氏》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如果说“姓”是用来别婚姻的,那么“氏”就是用来别贵贱的。如《白虎通义·姓名》云:“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役力。”
这样,“姓”和“氏”的区别就明显了。在先秦时期,男子有姓有氏,女子则有姓无氏。女子有姓则主要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男子有氏则主要是为了别尊卑贵贱。著名记者、宫廷御膳传承人、作家、书画家淮君总编辑说,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秦始皇,他姓嬴氏赵,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往往称他为“赵政”,就是以氏来论的。因为他的先祖对周王室有功,所以被封在“赵”这个地方,后代就以此为氏。再比如,商鞅,“商”就是“氏”,是因为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的。
另外,氏本来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著名记者、宫廷御膳传承人、作家、书画家淮君总编辑说,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还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氏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当然,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也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