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语文课讲的就是《散步》,我们老师说,曾经有人采访过作者,作者说他写这篇文章不是讲孝,而是他对他母亲深沉的爱。语文老师说她反对孝,还讲到鲁迅也素来反对孝,认为《24孝》非常不合理和不可信,像卧冰求鲤这些都是一些谣传。
老师还说:“我说一句话可能你们父母都会不高兴,但这是事实,所以我还是要说。父母生孩子是自己的选择不是孩子的选择,不是孩子求着让父母把自己生下来的;养孩子是父母自己的责任,不是对孩子施恩;孩子回报父母是爱不是孝、也不应该是报恩。”
“呵,这有什么可不高兴的,干嘛要不高兴?这都是一些常识,我不经常这样说吗?”
“哈哈,可能也就你了!”
是的,这都是一些常识,但于今日这混沌的中国,常识弥足珍贵!姝儿的这位语文老师,会坚持在课堂上带给孩子们一些课堂之外的东西,交给他们一些属于常识的东西。于当下体制,极为难得,遇到这样的老师,是这班孩子的幸运。
姝儿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语文老师了吧?我们语文老师非常好玩的,只是你不和她接触的话,第一印象就会觉得她气场太强大了,很凶的样子,其实不是的,她很幽默、很温柔的——当然,罚我们抄那些作业的时候除外。你需要和她接触,深入接触才不会有偏见。”
“英语老师也非常好,只是英语课太简单了,我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我那同桌才搞笑,就是不相信那本英文小说是我读的,硬要我给他念一段出来,直到我读出来了他就不吱声了。英语老师有时候会在课堂上讲英文,但讲完英文又会接一句中文,我觉得很好笑,已经很简单了,干嘛还要翻译?不过也是,有好多同学听不懂。”
“今天的生物课是给我们看记录片,BBC的,原声配字幕。我发现,除开那些专业名词,不看字幕我能听懂七八成,就是基本都能理解影片的意思。但我有同学说,要不是字幕,他一个字也听不懂。所以也是哈,语文课再怎么不懂,还能知道老师说的每一个字的意思;这英语课听不懂,那是一个字也听不懂!”
“妈,我可是把你给宣传出去了,又会做吃的,又不要求成绩!我给我同学说,我妈不要求我的成绩,说的是及格就好,然后呢,语文和数学中等就可以了,英语要好,也不要求排名。我们同学都说,‘上天啊,赐给我一个这样的妈吧!’还有同学说,‘我妈说这回月考考不到前三名、前五名,要我好看!’简直是疯了,全班五十多个人哦,争前三名,问题是她平时的成绩也不怎么好!”
“晕!有这么去和别人说你妈的嘛?!”
“嘿嘿!!”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要求孩子分数的?——另:我并不认可现在这种单一维度下的考试分数能够代表学习成绩。
小学入学,姝儿的期中期末一直三百分,二年级下学期,三科考了298,两门99一门100,拿到分数那天,见到我那一刻,她在大马路上抱着我痛哭流涕,哀不可抑。这哭声引起我的警觉——分数竟能让她产生如此大的情绪波动,这太不正常了!过度看重分数,对于心理健康有害无益;更何况,这样一些分数实在代表不了什么,现行体制教育的考试,更多是在考记忆能力,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自此后,不断和她探讨分数的意义与价值,鼓励她不要太看重分数和排名,鼓励她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同学比,我们应当看到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的不同,每一天、每一个时间段取得的进步。
结果,她对自己的要求比我高,在离开常态学校之前的四个学年里,若论排名,单科第一时有发生,总分数也在三-五间徘徊。重要在于,她从未参加过任何补习班,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于看小说、看电影、听音乐会、聊天、做手工、逛画展、科技展,在城市里穿街走巷,每到假期就背包行走于山野之间,访村落野老、孤舟独树。
初中,受困于现实的羁绊,种种纠结之后,终是决定重返体制学校。我继续施行不监督、不检查、不签字政策,仍然是陪伴、对话,在她求助时提供恰当的帮助——这是自她进入小学第一天起就延续至今的做法。
不是我对孩子的成长不上心,不是我不关心她的学业;而是她必须明白,她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她的事而非父母。签字是责任的象征,作业是她的责任,我没有检查的义务,更不负责对错与优劣。如果你对你的学习不满意,我可以提供帮助,和你一起探讨方法,寻找资源,但我不对你做还是不做、做得是否完整、是否正确负责。
孩子们需要明白,未来在他们自己手上,父母只是环境的建构者、资源的整合者、成长的陪伴者。孩子们必须为他们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非父母替他们担责,比如:不写作业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老师的处罚、不能获得成就感也得不到尊重(无论是否合理,这是现行体制教育环境下的必然结果);他们需要明白今日言行之于未来的意义与价值,成龙成虫都是他们、也只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重要的是,你对你的现状满意吗?如果不满意,我提供恰当的援手,伴你前行;如果你都满意,我无话可说,尊重你的选择。
三年的自由成长,越发强化了这种理念。
这三年里,姝儿获得了绝对的自由,足够宽松的试错空间,充分自主自决的可能性。她有过放纵,疯狂游戏、放弃学习,当然,也承担了意料之中的后果:成绩下滑以及因此引发的危机感,渡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低自尊、困惑、无助、颓废、茫然、;然后,通过不断沟通、探讨、思考,自我定位,重新出发。
今天,无论环境如何,我都能看到过去三年埋下的种子在发芽。她的学习完全无需我费心,甚至比小学阶段的优等生时期还要放心——因为,现在是她自己对现状不满意,是她自己想要改变现状,定下计划然后施行,偶尔会请求帮助。是她自己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这种驱动力来自于她的内心,即非成人的外部压力也非幼年的习惯成自然,所以更具持久性和稳定性。
故此,入学摸底数学23分,难过的是她而非我;要求买书补习的是她而非我;每天写作业到深夜、坚持做完、做到可能的最好的也是她而非我;甚至于当我没空帮她听写单词,她会自己用手机录音,听着录音完成听写,即使这类单词对她而言实在太过简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只是陪伴者、聊天的对象,是他们成长环境的一部分,仅仅一小部分。
今日,应约去亲戚公司帮忙,午餐给她备好留在锅里,下午回家一看,锅碗瓢勺洗净归位,吃剩的饭菜盖好放回冰箱,餐桌和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止不住长叹一声,满满地感动;晚上听她说到中午怕一个人醒不来,没敢睡觉,午餐后看了会儿书就去学校了。上两周,我丢了手机,心中不快,女儿悄悄给我买了一份礼物,收到才知花了她六十多块钱……
上天赐给我这样一个女儿,实不能更好,夫复何求?!
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