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这个被称为中国文化中的精髓人物,在他一生当中经历过许多不平凡的事情。当然,周游列国应该也算是其中之一,并且并且还是时间较长的一个。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去到了很多地方也认识到了很多的人,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孔子都遇到了哪些人呢?在遇到这些人的时候,孔子又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我们都知道,孔子有一则字数他说自己六十而耳顺,那么这个耳顺是于耳旁风意思相近的吗?就从他在周游列国时见到的那些人来看吧。
有一次,孔子在众多国家中,来到了楚国,他遇到了一个被称为楚国狂人的人,他的名字叫做接舆,这个时候孔子的弟子,要向这人问路,但是这个人却说: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你的美德一天不如一天?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劝阻,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防范。罢休吧罢休吧,现在当官的有多么危险呐。
虽然他被称为狂人,但是,他说的是有道理的,现在去当政也是十分危险的,搞不好就会受伤惨败,但是孔子却不会因为这个而改变自己的理想,为什么呢?因为虽说这个楚国的狂人说的是有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仅仅只是自保,只站在他自己的方向去说的。在孔子眼中,他最终的目的并不只是自保,而是让天下太平,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想恢复礼乐制度,去推行仁政,如果他在这时退缩,他在这时去选择自保,那么是不可能完成的,孔子也不会选择就这样退缩。所以说孔子在这个时候,也仅仅只是理解这个人的想法,与觉得这些人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他不会这样子去选择。
在后面,他又遇到了长沮与桀溺这两个人,这两个人在当时是隐士,是与世无争的在旁边做着自己的事情。这个时候,子路还是去问路,但是这两个人都没有回答他,反倒是说,如果你的老师是孔子的话,那么他已经知道这个路该怎么走了,而且桀溺还说,你与其跟着孔子,这样的避开那些不仁、与他没法合得来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真正避开世界,远离世界,与世无争,过着真正清净生活的人呢,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们也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子路孔子与长沮桀溺他们是属于不同的门派,一个是道家,一个是儒家。到家希望一切都顺其自然,神泪的力量太渺小了,无法去改变,而且这样子改朝换代,也是理所当然,所以长沮就觉得,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自然是有为的,时代就像滔滔的江水,总会有流过去的那一天,一去不复返,与其说是逆流而上去改变,不如静静的就随着河流,让一切顺顺其自然就好,做到人要无为。
但是儒家可不这样子想啊,儒家觉得,自然有作为,人当然也要有作为,儒家与道家有着根本性不同的观点, 儒家看到的自然,是创新有力刚降自如的自然,儒家有让这个世界、这个自然变得更好,所以一直的不停去努力。追寻自己的精神理想,知道做不成却还是要继续去做。
然而孔子儒家他们也是理解到家这样的思想的,只不过孔子还是会依然的坚持自己的思想,并不会因为一些声音、一些歧义就放弃,就去转向另一方,开始变得迎合一切。这大概也是一种耳顺吧。
又有一次,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子家来。”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成却还要做的人吗?”
是啊,为什么孔子他一直在坚持,为什么明明知道做不成却还要去努力?因为孔子知道,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让自己的梦想、为了时代、为了乱世变得更好,会去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个声音,绝不会因为有也许失败就是放弃全部的可能,这是一个很特别特立独行的人,这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门派——坚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特立独行,执着前行。
所以孔子他究竟如何是耳顺呢?把所有人的思想,他们的做法都有理解,但是却依然坚持自己,甘做丧家狗,甘做精神的流浪者,只为去获得一个真正的精神之家,这些声音他不会去管,理解之后也会依然坚持。这其实也是耳顺的一种境界,永远坚持保持自己,不会去因为外界质疑的声音而动摇自己。他的内心坚如磐石,所以不论是如何质疑与否定的声音都无法穿透进去,让他一直保持一颗独立、特力而行的心,不停的坚持与坚守——就这样,让他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高高耸立的灯塔,一个在历史的隧道中,照亮无数人心的夜灯。
这也就是孔子心中的耳顺。
(二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