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耳顺2019-04-18

作者: 余东海 | 来源:发表于2019-04-18 11:22 被阅读64次

关于耳顺

耳顺一词出自《论语·为政篇》,孔子自称“六十而耳顺”云。耳顺即顺耳,没有逆耳之言。忠言誉言,固然顺耳;天下一切言论,包括不仁不义之言、无礼不信、毁谤诋毁之言,统统无碍,入耳皆顺。

郑玄刘宝楠皇侃焦循诸古注,都有所得而不到位,都有把耳顺修养拉低之嫌。郑玄注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刘宝楠《论语正义》曰:“闻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则知言之学,可知人也。”知晓话语的深刻涵义,听得懂言外之意,有知人知言之明。这是高智,但“不惑”之境足以具备,仅此智慧不足以言耳顺。

皇侃《论语义疏》引李充云:“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这个修养,“不惑”或“而立”亦可达到。对于“先王之法言”“帝之则”,君子自能莫逆无违。耳顺境界当不限于此。

焦循《论语补疏》曰:“耳顺即舜之察迩言,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

焦循之见亦不全。善与人同、舍己从人是对方之言善,可同可从;隐恶扬善是对方之言有恶有善,既有可以隐又有值得扬的言论。然天下之言包括孔子所闻之言,岂限于此?对于众多不可同不可从的邪言恶语,难道孔子就不耳顺了吗?

耳顺是一切言论皆无违于耳。一切言论皆无违于耳,是因为明白,一切言论皆有其发起的原因。圆证“性与天道”,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并能洞察一切非礼非理、毁谤攻击之言背后的原因,即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告诉孔子,并表示有能力和办法把公伯寮干掉。孔子回答是:“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鲁平公将见孟子,被其男宠臧仓谗言所阻。孟子说:“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这就是耳顺的表现。

东海《论语点睛》中对“耳顺”的翻译是“无违碍逆耳之言”,解释是:“六十而耳顺,证道了,逆耳之言亦无逆于耳,无不乐闻,所谓‘谤誉皆可乐’也。或者说,再没有什么言语会逆耳,会让自己不高兴。”2019-4-18

相关文章

  • 关于耳顺2019-04-18

    关于耳顺 耳顺一词出自《论语·为政篇》,孔子自称“六十而耳顺”云。耳顺即顺耳,没有逆耳之言。忠言誉言,固然顺耳;天...

  • day18

    2019-04-18

  • 耳顺

    她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几枚银杏树叶打着旋落下。她随手捡一片银杏叶,逗着怀里的小孙儿,宝贝的小胖手一挠一挠,追着银杏叶...

  • 耳顺

    孔子曾说,七十而耳顺。耳顺是一种大境界,爱听的不爱听的都能听,且听了后能心静如水,没有大智慧很难达到。但是,还有比...

  • 【耳顺】

    听进去放出来 左耳入右耳出 择听随心 不管好坏对错听了就可以不必计较也不用纠结 让别人的话如风轻轻掠过不留刺耳的痕...

  • 耳顺。

    耳顺 / 总有一些忘却 扔了 又被捡起 洗洗 晾干 茶杯里多了一个标本 很淡 很咸 总有一种季节 雪花 一夜染白...

  • 耳顺

    每当有人到我家,问起我睡哪间房时,母亲总是不遗余力地告诉对方:她太懒,不能住一进门就看见的地方…… 我非常生气:母...

  • 耳顺

    我越来越不想辩解,越来越不想说话。别人说什么我也越来越不想辩论。我称之为“耳顺”。我自嘲道自己已经到了耳顺之年。 ...

  • 【每日经济学人】2019-04-18

    2019-04-18 Many Chinese suffer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th...

  • 孔子——耳顺

    在孔子对他自己的评价里他说50而知天命,60而耳顺。从鲁国做官失败,孔子便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旅,长达14年。在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耳顺2019-04-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yz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