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赶集,大城市的人肯定撇嘴。逛超市多好呀!不买东西也愿意逛,夏天有空调,冬天供暖气。不像集上,乱糟糟的,到处是人,垃圾遍地。———小贩吵哄哄,小吃脏兮兮!
第一次带着媳妇回老家过年,赶了一回集。腊月二十八,那是我们的大集,也是过年前的最后一个集。离开家十来年了,到了县城,才发现根本找不到北———变化太大了。原先那么高大上的电影院———县里的标志性建筑,怎么和我们公司的一个报告厅差不离?西门的坡也没了,西关去了哪里?
集上的东西确实不少,就是少了买的动力。各式各样的糕点和麻花,还是那么诱人,就是不敢吃。东西都露在外边———那是一种怎样的风尘仆仆呀!
买个包子吃吧———茴香馅是我的挚爱!大爷热情的很,放下正数着的钱就去笼里拿包子——直接用手拿不怕烫啊?哎!媳妇赶紧叫停,还是自己动手吧———引来大爷一脸的嫌弃!就是呀,人家干了一辈子了,没沾着唾沫数钱就算对得起你!
这些年,几乎每年都回家,赶集应该就那么一次。不过,我在家的时候,集确实没少赶。那时候,赶集俺可是代表卖方,卖的是粉条。30多年前,俺家是做粉条的。
按理说,我初中就属于技术性工人了。高中期间,几乎每个周末都得回家干活,如果我不回家,就空缺一个岗,技术活那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了的!再说,家里也确实没有能力多雇个人了。
一般是周五、周六晚上做粉条,周六、周日白天晒。我和妈妈负责晒粉条,三哥负责去集上卖。我平时住校,周五一放学就马上往家跑,回到家刚好耽误不了下粉。我们家和学校就隔着一座山(叫黄山,我们学校就叫黄山中学),山不太高,那时候有一条羊肠小道,翻过山,从麦田里可以直插我们村。拿本书,两个来小时回到家,书也基本上背一遍了。星期天下午,和妈妈收完粉条,再背着干粮和咸菜回学校。
有时候,周末碰上好卖货的集,三哥就让我陪他一起去。当然,我的任务肯定不是售货了———不管咋说也是文化人,怎么能做小商小贩的事呢!去赶集,我只负责帮着运货——一个登三轮车,一个骑自行车拖。这样可以多拉两三倍货呢!
登三轮车可不能小瞧,这不仅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不是谁说骑就骑得了的!不会骑,三轮车就原地打圈,俺可是初中学会骑的。并且,三哥答应管两顿饭———煎包、馄饨、油条随俺挑!
赶集,去的时候不怕,最多是累点。累点就累点,到了集上吃完包子或者馄饨、油条就没事了。怕的是粉条卖不出去往回拉———还真有那么一回,让我至今记忆深刻。前两天和三哥提起来,他竟然也还记得细节。想一想至少有30年了!
没记错的话,那天赶的是孙镇集。从家里到集上怎么也有20多公里,天不亮出发,到集上也就7点多。孙镇我去过好多次了,那里的油条是圆的,硬硬的,中间是个圈,不怎么好吃。馄饨也不太行,没有长山集桥头那家好吃。那天吃的啥,记不太清楚了,估计是煎包吧。
那段时间,粉条的卖相不是很好,太便宜了又不想卖。结果,快下集了也没卖掉多少。一车粉条怎么也得两三百斤吧,又不想往家拉,就一直没收市。等集上实在没人了,才和三哥拉着一车粉条回家。
从集上走的时候就不早了。现在想想,走之前三哥肯定没管饭,又累又饿,还没到县城天就黑了。那天,屁股肯定磨秃噜皮了,这会还能感觉到疼呢。快进县城的时候,碰上了来迎我们的大哥。是爹娘不放心,让大哥沿路找来的。那时候没有手机,还不知道俺爹和俺娘在家里都担心成啥样了!
今天,集市依然是庄户人家物资的集散地。俺爹直到去世前,还在赶集卖桃、卖香椿芽。虽说,乡镇之间隔的并不太远,毕竟水土是有差别的,每个村都有各自特色的物资。在自己家门口卖,竞争者多,价格上不去。勤快一点的,还是会选择去赶集。
赶集卖东西,确实不是件平常事。辛苦不提,不仅得能说会道,还要会来事。比如占摊位,人缘不好肯定是占不到好摊位的。摊位不好,在市尾是很难把东西早早卖出去的,价格也低。三哥这方面真的挺厉害,和他赶了那么多集,不光人家老乡给他把家门口位置留着,到家里喝水、上茅房就和在自己家一样。三哥就大我三岁而已!
赶集买东西,不会像卖东西这么累,但也不是件轻松事。五天一个集,我们镇是逢三和八,这叫大集。小集也有,规模很少,有点像现在的大菜市场。大集的时候,没别的特点,就是挤——人山人海。晌午高峰那会,你站着不动都能推着你走出好几里地。
以前赶集,是真的为了买东西。油盐酱醋,花椒八角,都得到集上买。花椒、八角啥的还有专门磨粉的呢。鸡鸭鱼肉买的很少,不是不馋而是买不起。在家的时候,鱼也就见过带鱼。平时赶集,买肉最多买一点肥猪肉炼油,不肥不要。
那时候,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还不是每家都有),更多的人是走路,出一趟门真的是不容易。吃的盐用的线,啥不都得置办齐!赶集,是千真万确的费气力。
现在,县城里大型超市已经有好几个,里头啥都有。但是,赶集的人还是那么多。前段时间回家,到城里买东西,凑巧是集。集上转了转,蔬菜确实新鲜,很多都是村里人自己家里种的,吃不了就拿到集上换点钱。集市上依然还是那么热闹!
转了一圈,集上的卫生情况确实已大大改善,好多商家已给糕点和麻花盖了罩子。不过,很多散装饼干什么的,还是就那样摆着卖。买的人该咋买还是咋买。
仔细想想,一点灰尘倒也真的没啥。总比三鹿奶粉、苏丹红鸭蛋、毒大米和毒姜要好吧。用俺娘的话讲:庄户人家就是离不开土,更离不开地,那是庄户人家的命根子!
有时候,我就在想,或许赶集是一种习惯吧。就像朋友圈,去惯了,总觉得不去是一种缺憾。像俺爹,没啥东西要买,知道那天是集也是会去转转的。从集上回来,总得带点好吃的吧!
赶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