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租车》遇见生活

作者: 安娴Gioia | 来源:发表于2018-08-13 10:57 被阅读78次

    【本文由赞我(zaneds.com)独家冠名】

    今天介绍的电影是一部伊朗小成本电影——《出租车》

    这部影片曾获第65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由伊朗著名导演贾法·帕纳西秘密拍摄。

    为什么要秘密拍摄呢?

    因为拍摄此片时导演已被政府判刑六年,他的罪名是“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被勒令二十年不得从事电影创作,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所以只能偷偷地拍、秘密地拍。

    据说,德国电影节的评委是在导演送来的蛋糕里发现了影片的拷贝U盘,而在后来的颁奖典礼上,导演贾法·帕纳西果真没能到场,他的侄女哈娜·赛义迪替他登台领取了金熊奖。

    本片几乎所有的拍摄视角都是在一辆出租车局促的空间里完成的,由于拍摄条件所限,影片采用了伪纪录片的形式,用精准的调度在虚实之间游离。

    导演在影片里扮演自己,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他开着出租车在德黑兰的大街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乘客,通过跟他们每个人的聊天展示了真实的伊朗。

    影片以一个长镜头开始,观众可以通过置于出租车中控台的镜头近观德黑兰的街头,随着车子的启动,各式各样的人进入了帕纳西的流动摄影棚。

    首先上场的是一位盗亦有道的劫匪和一位女老师关于死刑的辩论,他们同一时间坐上出租车。

    开始未暴露身份的劫匪振振有词地说政府应该吊死几个小偷以儆效尤,他瞧不起这些偷穷人东西的小偷。

    而教师却认为问题出在政府,伊朗是世界上死刑犯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犯罪并没有减少。

    这个段落为结尾埋下伏笔。

    然后上场的是一个盗版碟商,他一上车就认出了导演,提到导演的儿子曾经从他那里购买过伍迪•艾伦的碟片。

    车继续前行,在一个学电影的年轻人家门口停下,双方像交易毒品一样偷偷摸摸地翻拣着伍迪•艾伦黑泽明金基德的影片。

    大导演的儿子看片也得找盗版贩子,难怪片中盗版碟商说自己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文化事业”

    紧接着一个被车撞到浑身是血的男人和他哭哭泣泣的妻子出场了,他一边呻吟着一边请求司机帮他录音留下遗嘱,他知道如果自己死了兄弟们会来抢夺财产,妻子只能得到几只鸡,流落街头。

    这是伊斯兰教法的落后和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公。不管天再热女人也要包着头巾,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甚至去球场看场球就会被逮捕。后来这个男人已经脱离生命危险,女人仍然不放心多次打电话问导演索要遗嘱录音,这也反映了女性无力保护自己的无奈,只顾着抓住一丝救命稻草。

    然后是两个一上车就碎碎念的老妇人,一路上喋喋不休,她们要去圣泉放生几只养了几个月的金鱼,这能让她们保持健康,如果迟到了她们就活不下去了。

    一个急刹车鱼缸打碎了,两个老妇人大惊失色。

    随后影片的小主角——导演的侄女上场了,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影片除了车内中控台的机位可以拍到前后座、窗内外,小侄女的卡片相机的视角也融入其中,吸收了更多车外的画面。小女孩要完成老师的电影短片作业,但是却很困惑老师提的要求。

    文化封锁,在一个不能讲真话的国度里,电影只能展现歌舞升平、和谐盛世,从小就被不断灌输“高大全”的体制内的“创作法则”。

    女孩的镜头偶尔捕捉到一个拾荒男孩捡到钱偷偷塞进自己口袋的画面。

    女孩很生气,她把男孩叫过来,要求其归还失主那50块钱,男孩表示自己没有妈妈,家里很穷。

    女孩则说只要男孩归还那五十块钱,她可以奖励他五块钱,而且还可以让他成为这部电影的“英雄”,否则就是破坏了她电影作品里的“伊斯兰精神”

    接下来,镜头对准一位导演的老邻居。

    他在小超市认出了曾经对他袭击抢劫的人,但是他却不愿意揭穿对方,因为一旦指控,对方将面临死刑,这个环节对应了最早出场的两位乘客的辩论。

    社会道德败坏、犯罪率高是政府的失职,是宗教刻意教化的桎梏,人们都想安居乐业,没有人真得想犯罪,他们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走投无路。

    车子继续前行,碰到了一位和帕纳西熟悉的女律师,她正在去看望一个因为看球而被捕的女孩,而她自己也被政府吊销了律师执照。

    整个社会宛如一个大监狱,人们无处释放的情绪更多地建立在宗教和信仰之上,各自寻找着宣泄口,平衡着生活中的各种痛苦和遭遇。

    女律师一句“管它的,随便吧”,折射了面对糟糕的生活,人们的一种无可奈何和世事看淡的自我疏解,更是人心在被禁锢下对自由的表达。

    逼真的伪纪录片,混淆的影像边界

    伪纪录片,是对真实和虚假的解构与重构,是在记录生活和设计故事之间寻找平衡点。

    《出租车》由于不得已的偷拍,采用了伪纪录片的形式,将人物身份进行边界上的混淆,同时最大程度的在镜头感上营造真实。

    受机位的限制,影片没有很多复杂的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在出租车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塞满众生百态,舒缓、日常的镜头伴着强烈的空间压迫感给人带来欲罢不能的震撼感。

    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涌动,通过每个人的对话,内容触及政治、道德、女权、宗教、阶级.....还原人们真实的感受,令人沉思。

    更让人惊喜的是导演帕纳西没有落入说教的俗套,他举重若轻,影片出乎意料的温暖、风趣。

    他的脸上全程都带着是淡淡的微笑,一点看不出被压制和受困的愠怒。

    贾法·潘纳希说:“我是一名电影工作者,我什么都不做,只拍电影。电影是我的语言和生命的意义。没有什么能阻挡我拍电影。因为当我被推入最深的角落时,我与自我相连。在如此私密之处,尽管限制诸多,创作的需求已超越了欲望。我心系电影艺术。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如何,我都要继续拍电影。只有这样,我才能尊重自己,感受到我还活着。”

    最后一幕小偷偷走了摄像机和车子,画面陷入一片漆黑, 遗憾落幕。如同伊朗的强权政治偷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人们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就像留在车窗上那朵玫瑰花一样,即便在夹缝中生存,也不能忘记生活中还有美好。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End-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共号[芙罗拉电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出租车》遇见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py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