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记随感 【非暴力沟通】读书分享 - 7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我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包含: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道德评判
随记: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见。”“这是不恰当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语言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
我从小就学着以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同样的,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也会觉得自己有毛病。我一心分析和确定错误的性质,而忽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我相信,诸如此类的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不幸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即使他们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他们出于恐惧或内疚来迎合我们,或迟或早,我们将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当然,他们也付出了代价。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很可能使他们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
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我们也许会欣赏诚实、自由以及和平的价值。价值判断反映了我们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看到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我们可能会说:“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是邪恶的。”然而,如果我们从小就学习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此时,我们就会说:“对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我很,我主张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冲突。”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者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随感: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我们常常用自己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去评判他人,而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这往往容易造成冲突,而非解决问题,最终双方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反而生出更多的问题。
用文中提到的两个例子来说说:
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
老师布置作业的需求是希望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知识,本身没有针对任何人,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标准、情绪强加上去,变成了对老师的指责,不但没有解决自己完成作业的问题,还可能滋生出与老师关系变差、与老师对抗等其他问题。
学生的需求是希望轻松一点、有一些休息时间、玩耍时间等,如果我们从自己的这些需求出发去考虑:我怎么能让自己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让自己有时间休息、放松、玩耍呢?我们可能就会想到:提高效率、合理安排时间,而不是埋怨老师。如果作业确实特别多,我们也可以从满足双方需求的角度,尝试向老师提出请求,与老师商讨作业量的问题等方法,当我们使用爱的语言,从彼此的需求出发,我们就能关注于解决方案而不是相互指责。
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
横冲过来的人也许正在赶时间,也许走神了...他的行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麻烦,但一个单一行为并不能代表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能基于自己对他人的判断给他们贴上标签。
如果我们这么说:“你怎么开车的?!横冲直撞的!你开车都不顾别人的吗?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呢?”我想引起吵架或者打架的可能会比较大,最后对方的关注点都在维护自己的自尊上,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横冲直撞的危险,问题并没有解决,也可能多出一个打架受伤的新问题。
如果我们说:“你突然冲出来,我们差点撞上,我吓了一跳,真的好紧张好害怕。”我想对方听到我们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他,他也能感同身受,可能会主动道歉。
当我们只是针对当下的具体的事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加评判,体会、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问题往往能和平的解决。
Melody Shi
2020.10.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