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第一次读“亲王”马伯庸的书,是在得到上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徽州丝绢案始末》。今年初,汇集了六件遗落在历史尘埃中的明朝案件,亲王出版了这本书《显微镜下的大明》,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朝六个基层政治事件,于书中一一呈现。
六个案件分别是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
这些案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起一丝微澜。甚至于当时当事来说,也不过万千事件之一,纵然于当事人来说生死攸关之事,却也只是沧海一粟、杯水车薪之微。然而哪怕如此,却依旧在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可以感知到明朝底层民众的卑微与苦难。
第一次读亲王的书,居然是这本还原历史小事真相的非虚构书籍。尽管是非虚构类书籍,却依然可以看到亲王笔触的灵性与飞扬。这些被掩埋在故纸堆中甚难被提起的久远故事,却在他的“转述”下焕发了勃勃生机。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情的始末、每一次历史转圜的瞬间,都清晰可见。
这些故事,有些涉及到士大夫官僚阶层,有些涉及到乡绅富贾阶层,有些是发生在最底层农民身上的故事,有些是发生在杂役小吏身上的故事。林林总总,但是每一桩每一件,都切实的发生在真实的历史中。哪怕看起来相当滑稽、荒唐,可是于当时的那些当事人来说,却都是压在肩上无以挣脱的重担,甚至于为此丢了性命。
我们习惯了历史的恢弘与壮阔,喜欢驰骋疆场的风云将军,喜欢指点江山的赫赫君王,喜欢简单以二分法来判断那些留在历史风尘中的名字。可是,却甚少有人关注那些踩在历史底线上一点点躬耕前行的人们。他们的饥与苦、他们的乐与悲、他们的生与死,似乎都被掩藏在历史宏大叙事的背景中,仿佛总是不值一提。
纵然如此,却依然有一些人,用自己的笔触,一点点勾勒和记录着这些历史小人物不曾被人关注的命运,哪怕这些记录被尘封了几百上千年。正是这些默默的记录者们,忍把那些浮名弃,或耗尽家财或用去一生,搜集和记录了这些所谓的非历史主流事件,然后看着他们再次淹没在历史中。
终究有一天,这些没有在历史尘烟中消弭的文字,一点点被后人捡拾起。于是那段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涓涓细滴,就这样一点点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在这些细致的记录中,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的历史,还原了那时生活的真相。
中国的历史太过渊源,以至于只有最宏大的事件才能有机会被铭记,只有最壮阔的波段才能有机会被翻涌起。可是,那些不曾吞云吐雾、不能翻云覆雨、不会开天辟地诸如你我这样的小民,难道就注定是历史的余烟,不曾发一声、不能留一言?
这部书的意义之一,就是证明了那些默默记录如此微小事件的人们,那些不曾轻易忽略微末时光的人们,注定也不会被时间轻易遗忘。亲王借着他们的笔,一点点呈现历史的同时,也呈现了这个时代对他们这些记录者最真诚的敬意。
可是这部书的意义又不止于此,它在还原历史微末细节的场景时,却总时不时就触及了大明王朝最本质的那一层质地。所有的历史事件,都难以脱离王朝的政治根基,也都一点点的或加固或肢解着这些根基。尽管都是些小人物的悲欢,我们却能分明的感知到大明朝朝堂之上的气息,或威武耀扬,或奄奄一息。
更为重要的是,在看这部书时,没有任何的历史违和感。一方面,亲王将我们完全置身于明朝的当时历史中,一点点熟知、一点点拨开曾经想当然的认知。另一方面,我们对每一个历史事件,似乎都有种莫名地熟悉感,仿佛这些事情不是发生在几百年前,而就是在我们身边。
这里所提到的每一个当事人,不是孤零零躺在历史中的明朝遗事与古人,似乎就是你我身边那些最熟悉的人。或是街头巷尾曾经见到的邻人,或是耳熟能详经常听到的某人,又或是就是你我本人。以至于我们在读时,总会不自觉的哑然失笑。原来这些看似的荒唐,千百年来从未断弊。
这本书,或于微处可见乾坤,或于旧时可观今朝。或然,已足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