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①其如予何?”
【注释】①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原文】7·24 子曰:“二三子①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①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7·25 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注释】①文:文献、古籍等。②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③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④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评析】本章主要讲述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原文】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①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②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③而为泰④,难乎有恒矣。”
【注释】①斯:就。②恒:指恒心。③约:穷困。④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