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到科恩兄弟的电影,是2007年的《老无所依》。影片所描述的一场横空出世的金钱追杀不仅承载了沙漠,黑夜,枪声和死亡等一系列传统西部片的固有元素,更是用正义衰微和凶手逃逸的开放式结尾,把所有老套的大团圆都一一抹去,留给人们跳脱了电影传统的戏剧张力和失重于自我想象的灰色空间。
巴斯特的歌谣:原汁原味的科恩兄弟和西部风景从《老无所依》开始,科恩兄弟成为了我非常喜爱的小众电影导演。2018年,兄弟二人的最新作品《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这里要狠狠敲一下翻译的脑门)在继承了他们固有风格的同时,用六个短篇故事串成一部故事集,以更为精致的方式打开了关于人性的魔盒,在审美和暴力的两端世界植入自己的灰色幽默和冷酷思考,从而打造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表达和生存寓言。
下面就来聊一聊这六个故事:
故事一: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这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个喜欢唱歌跳舞的神枪手以无敌天下的姿态一路随心所欲,边唱边杀,但就在他最为洋洋得意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同样酷爱音乐,枪法却更快的牛仔,最终还来不及准备就毙命于枪下。
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是全篇均由神枪手自己作为旁白,他带有强烈美国中部口音的解说本身就透露着玩世不恭的戏谑成分,加之他自认为天下无双的好枪法,让他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享受着盛大的主角光环。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在他向着镜头继续自吹自擂的时候,决斗的对手已经开枪了。他拿起被子弹打破的帽子呆滞半晌,才重重倒下。人生是否应该在得意的时候尽情嘚瑟以致麻痹大意呢,我想这样循循善诱却好为人师的说法显然不是导演最要表达的内容,因为当神枪手背生双翅越飞越高的时候,他悦耳的歌声再次响起,仿佛是在感谢上帝引领他进入天国,回归彻底的自由。
故事二:阿尔戈多内斯附近
这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浪者抢劫阿尔戈多内斯高原上的一家储蓄所,没想到被看似年迈,实则防爆经验丰富的老储蓄员生擒,在面临绞刑时意外被一群印第安人骚扰,却又被误当做头牛贼再次被捕,最终难逃绞刑架的故事。
这是一个很符合科恩兄弟电影风格的故事,故事中荒漠上茕茕孑立的储蓄所深谙西部片里荒凉却又广阔的构图精髓,而看似抢劫储蓄所毫无压力的年轻人和年近耄耋的老人之间的力量对比竟然能够在瞬间就被反转,也充分代表了起落无常的人生命运。年轻人看似的倒霉却被随之而来的走运所拯救,而刚刚走出险境的松弛又被接踵而至的命运所取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是“阎王叫你五更死,绝不留人到天明”,人生可以活得小心,也可以活得精致,甚至可以活得醉生梦死,但种种活法或许总也抵不过洒脱二字吧。
故事三:饭票
第三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二人剧团相依为命,他们表演的节目是让没有四肢的年轻人一遍遍的讲述故事,背诵台词和演讲,来卖艺为生。由于生活越发艰窘,老板盘下了一只会算术的智慧公鸡,却把一直跟随他的年轻人抛弃于山谷。
这是整部电影中最为残酷的故事,当看到经理在荒山野岭中把石块丢下小桥以检测水深时,就可以预知这个没有四肢,也没有反抗能力的年轻人的下场。故事里的小剧场有着很强的象征意味,它很像我们所工作的单位,从事的职业或者所处的交友圈子,总之它是一个可以承载我们生活的平台,而年轻人,则一方面象征着无力改变的现实,另一方面象征着明明被现实束缚着,却又要高声宣扬的理想。当年轻人的口中不断重复着”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ever perish from the earth.”的时候,他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完全成为了经理眼中和正常社会生活里的累赘。当看到空空荡荡的马车后座里只有笼中的老母鸡在来回踱步时,人性中最彻底的阴暗面就像夜幕一样降临,但在这之前,却一直被故事,理想,甚至微笑牢牢掩盖着。
故事四:黄金谷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历经艰险找到了一座金矿,却在发现的同时被跟随其后的强盗打伤。在强盗自以为天降横财的同时老人奋起反击,最终夺回了金矿。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故事一开始就充满隐喻的描写了一段驯鹿温顺的饮水,野隼展翅而下的画面,似乎是为后来发生的一切做了伏笔。国家公园的美丽景色在镜头前淋漓尽致,而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则是并不那么美丽的人心。如果说老人的掘金尚且无可厚非的话,那么当他兴高采烈的表情突然凝固的一刻,人心的丑陋和阴暗就像黑洞洞的枪口一样直抵善良者脆弱的腹背。好在老人急中生智,在强盗看似已经完全获取主动权的一刻挥拳反击,才保住了辛苦得来的金矿。而剧情的两度反转,让捕猎者和猎物之间相互错位,不仅极大的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也在美轮美奂的大自然面前,将人类回归到了相互抢夺吞啮的动物本能之中。整个画面在和谐之中催生出不和谐,又从不和谐中释放着和谐。科恩兄弟是多么厌烦,甚至痛恨一个传统的故事,又十分不情愿给予观众他们想要的结果,而这,或许也正是这两位导演功力的精妙之处。
故事五:受惊女子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子在哥哥的带领下踏上了回乡成亲之路。旅行刚刚开始,哥哥就得疟疾暴毙于荒野,女子不得不求助于一位车队的马夫。就在两人暗生情愫定下终生的时候,女子被印第安部族包围,另一位马夫拼劲全力击退进攻,却发现女子已经因为惊吓举枪自尽,而山坡的另一边,女子的未婚夫正在驱马赶来。
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细节,就是那只女子养的小狗,就像是情节即将发生转折的提示器,每当狗叫声想起,总会有让人猝不及防的事情发生。女子第一次与马夫见面是为了让他射杀小狗以求得安静,为了救小狗而陷入重围,又是一阵急促的狗叫声把击溃敌人的马夫指引向女子惊惶自尽的尸体。故事在矛盾即将达到最高潮处戛然而止,给观众留下了太多遐想的空间,两位马夫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年轻的未婚夫会是怎样一种吃惊,愤怒和懊悔。看似什么都没有说,其实一切都已经说完了。所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大概指的就是这一种艺术境界吧。
故事六:遗体
最后一个故事讲述了五位搭坐马车前往另一座城市的乘客之间的对话。当搞清楚彼此的身份之后,马车到达了客店。两位绑架者将人质慢慢扛上楼梯,周围浓雾弥漫,一声响亮的吆喝声之后,马车缓缓离开。
最后一则故事其实是一个没有情节的生活片段。在这个像话剧一般抽象的车厢里,五位演员展现了五种不同的生活理念,贩卖皮草者的粗俗不堪,中年贵妇的耿直暴躁,法国人的精于算计,和对面两位强盗的八面玲珑与深不可测。五种人生观念通过交谈相互碰撞,谁都想要证明自己的无比正确,但谁都没有能力说服谁,于是交谈变成了争吵,争吵又在贵妇突发的哮喘里停止。影片的背景色也从一开始的余晖灿烂渐渐变得黑云压城,直到黑夜升起,浓雾蔓延而开,似乎是在注释着车厢内人物心情的变化与台词的深入,甚至在诡异的马车夫的侧脸和天色之中,渐渐变得恐怖而了无生趣。你可以把这段旅程看成是人生,也可以说成是任何一件事物的生老病死。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能够逃脱出冷酷的宿命,无论上一秒是多么具有生活气息的所在,在终点之处都要毫无例外的下车,而曾经的旅途和马车也已经不属于你。
六个故事被一本名叫《美国边境故事集》的书所串联,每讲完一则,书本就向后翻几页,这样的串联方式有着灯下阅读的温馨,但同时,又和书中所讲故事里的紧张悬念形成对比。在细节上,书本精致的纸张与印刷和故事里荒蛮粗糙的总体环境对比明显,过渡中所配背景音乐的舒缓旋律和故事里的无处不在的枪声,人声和犬声形成对比。而在这一切的对比之下又不得不让人疑惑:书本明明是真实的,但是其中所讲的故事却是假的;故事明明是假的,但所揭露的人性却又如此真实。影片在如此亦真亦假中落幕,回味良久只好感叹一句,好故事就是好故事,好电影就是好电影。
文/希童
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