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中的知识财富

作者: 辛小磊 | 来源:发表于2019-05-26 17:01 被阅读4次

    走出地铁站,发现好多人在排队,咨询工作人员,要从这进国家博物馆吗?他们虽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的内心却很失落的。反问着自己:这么长的队伍,这么多的人,要排到什么时候呢?但没有办法呀,只能排队。前面有两个大字映入眼帘“安检”。内心充满不解,难道进博物馆的人这么多?进馆安检这么复杂?

    排1小时队后经过安检发现,这只是进入了天安门广场,要想进入国家博物馆,如果没有预约,还有100米的队伍等着你。只好又排了30分钟的队伍,才算进入国家博物馆的院子。在国博的门口,依然有两个50米的长队等待安检。综合起来,进入国家博物馆的排队时间共计2个小时。

    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一道道楼梯,给自己的感觉是一脸茫然,该走向哪里呢?自己探索一番吧。好在一楼有一个小指示牌,但跟前人特别多,就拍了一张照片直接上了二楼。

    首先参观的是美术创作工程《长江万里图》巨幅长卷展(可上网查询相关内容)。

    这幅长卷绘制了从长江源头到入海的一路风雨,每经一地都配有一首小诗,曲曲折折,绵延万里,非常壮观。在图的结尾处有一首《长江万里图赋》(可上网查询相关内容)。门口有一标语,引用的是十九大报告:“站立在九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年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随后直接上三楼,首先进入的是《中国古代钱币》展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时期的钱币发展史。基本知识如下:

    ①先秦(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人类早期用实物交易,一些经常交易的物品既是实用品,又是实物货物。在中国古代早期,实物货币包括贝、龟甲、珠、玉、布匹、金属块、青铜器等。商代和西周主要使用实物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大量使用青铜、黄金等金属铸币,逐渐取代实物货币。当时诸侯割据状态长期存在,形成了金属铸币的多种形态。

    ②秦汉(秦朝、西汉、新朝、东汉):秦朝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确立和发展时期。秦朝废止了战国时期其他政权的旧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西汉前期多次改变货币的法定重量。西汉武帝开始发行五铢钱,使五铢钱成为汉朝的长期流通钱币,以五铢命名钱币的做法延续了700多年。秦朝、西汉还多地使用黄金货币。王莽在西汉末年和建立新朝后4次进行货币改制。第一次改制用时流通五铢、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4种钱币,后三种均为虚值钱币。第二次改革只发行流通小泉直一、大泉五十2种钱,实际重量比重为1铢:12铢,面额比却为1:50。

    ③隋唐五代十国:隋唐时期的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621年唐朝主导开元通宝钱,其重量与汉五铢钱相近,按唐代衡制重2.4铢。唐代以来,钱币不再以“铢”命名,而是改称“宝”。五代十国是多政权割据时期,多数政权发行钱币,但数量少,其中一些是铁、铅钱,一些是虚拟的大币值钱币。

    ④两宋(北宋、南宋):宋代以其繁荣的城市经济和发达的科学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日益繁荣,宋代商品经济有了不同以前时代的发展。宋朝规定农民用钱交税,部分军需、官吏俸禄也用钱支付,钱币需求量、发行量大幅度增加。其中铜钱、铁钱占有重要地位,纸币也开始产生和流通。A.从宋代开始,以皇帝年号命名铜钱、铁钱成为普遍方式,一般为年号加元宝、通宝、重宝等字样。皇帝改元,钱币名称也随之改变,这样就出现了很多种类的钱币。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铸造铜钱数量最多的朝代。北宋大部分地区使用铜钱,金属钱币也以铜钱为主。B.自北宋开始,钱币普遍有几种名义币值。当时称最低币值的钱为小平钱,即1文钱,值2文、3文、5文、10文钱为折二、折三、折五、当十钱。北宋铜钱主要是小平钱,熙宁年代以后,钱币需求增长,折二钱发行量增加,而折三、折五、当十钱数量不多。C.北宋川蜀地区主要流行铁钱,规定铁钱不得流出川蜀。宋仁宗时,对西夏战备,为筹措军费,在陕西、河东(今山西西南)大量发行铁钱,两地铜铁钱并用。北宋铜、铁钱之间没有一定比价,铁钱币值明显小于铜钱。D.铜钱、铁钱在大额贸易时非常不便,1024年北宋政府在四川地区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后改名为钱引,在全国部分地区流通。南宋于1160年发行了名为会子的纸币,有几种大面额,在全国部分地区流通。此外,南宋还发行了几种地方性的纸币。E.南宋的江南地区使用铜钱。由于铜矿开采不足,铜钱铸造量大为减少,铜钱又通过贸易大量流到境外,南宋出现了铜钱不足。当时铜钱的名义币值远低于铸造铜钱所用铜材价格。虚值的折三钱过去不受欢迎,这时也升值得以流通。南宋折二铜钱铸造量多于小平钱。

    ⑤辽西夏金:辽、西夏和金是与北宋和南宋并立的民族政权。辽朝商品交易,或以实物交换,或以布帛、牲畜充当货币,并使用大量唐、宋朝钱币及少量本国铸造的钱币。西夏大量使用宋朝钱币,也铸造本国钱币。金朝取得中原地区后,由原来的实物交易转变为使用钱币。其初期使用辽、宋朝钱币,以后大量发行纸币,铸造少量本国铜钱。

    ⑥元:1206年铁木真建立国家,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政府几次禁止百姓使用金、银、铜货币,推广发行纸币,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纸币管理制度,力图使纸币成为单一的全国性货币。元朝初期控制纸币发行量,纸币流通良好,以后为解决财政困难,滥发纸币,导致纸币严重贬值。元政府曾几次短期铸造铜钱,铸币少。白银在一定程度上仍为官方和民间所使用。

    ⑦明:经济的发展,大币值货币需求大增。明代前期,纸币为主要钱币。明代中期开始,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之一。明朝铜钱都以“通宝”命名。明、清两代,称本朝官炉所铸铜钱为“制钱”,前朝铜钱为“旧钱”。明朝前期铸铜钱量少,为保障纸币流通,长期禁用铜钱。

    ⑧清前期:农民的赋税、劳役主要用货币交纳,官吏部分俸禄也用货币支付。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大为增加,清代前期的货币以白银和铜钱为主。清政府规定1两白银值1000文制钱。清朝前期铜钱只有通宝一类。

    ⑨清后期: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商业、金融势力进入中国。这一时期中国的货币种类多样,有传统的白银货币、纸币、铜钱和中国新式机制银元、机制铜元以及中国本国银行发行的纸币,也有外国流入的银元和外国在中国开办的银行发行的纸币。中国传统的白银货币、铜钱逐渐为本国的新式货币取代。

    最后讲解了钱币上的书法艺术、民俗钱币和中国古代造币工艺等等。

    ①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中国古代传统钱币表面一般是文字。钱文字体,先秦时期采用当时的篆体。秦代至隋代以秦朝的篆体为主,唐代广泛采用隶书,宋代以后较多采用楷书。许多钱文书写精美,是书法艺术佳作。宋朝皇帝推崇书画艺术,钱币大多有不同字体的版本,二、三种字体或篆、隶、楷、行、草体俱全。一些皇帝、大臣亲自书写钱文。

    ②民俗钱币:中国古代钱币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钱币形文化制品,大多不能流通,可称为民俗钱币。有流通钱币正式铸造前为进贡、纪念或辟邪用的镇库钱,有皇宫节日装饰用的宫钱,有送给庙宇的供养钱,有祈求安全富贵的吉语钱,有希望远离危害的厌胜钱,有作为凭证的信物钱,还有游戏用的行酒令钱、选仙钱、打马格钱。

    ③中国古代造币工艺:从先秦到隋代,中国古代传统铜钱、铁钱铸造工艺主要采用范铸法。先用祖范翻治母范,再用母范翻制子范,然后浇铸。约公元1世纪以前,用单层范竖式浇铸,约公元1世纪以后,采用叠层范浇铸。翻砂铸造法在南北朝出现,到宋代取代了范铸工艺。19世纪晚期,中国开始用机器制造钱币。

    随后进入的是《中国古代书法》展厅,原本想的自己不懂书法、不懂艺术,这个展览就跳过吧。但进去后发现,这个展览讲述的是书法的历史,而并非书法的艺术。

    按照书法的撰写地方区分的类型为:①甲骨文、金文: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②陶文、瓦文、砖文:陶文是契刻、戳印或者书写在陶制器皿、建筑材料上的符号或文字。瓦文、砖文是在瓦当、瓦片和砖上的文字。③碑拓、墓志、刻帖:碑版是立于地面,用于记事、颂德的石刻;墓志性质和功能与碑版相同,唯有形式不同;刻帖是临习和欣赏名家法书的重要手段。

    设置“历代墨迹”专栏:①宋代以前的名家墨迹流传甚少,学书者除了临写碑帖拓本,多从书经、文书中求得古人的用笔之法。②宋代书法在“晋韵”“唐法”两大基本审美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尚意”的时代特征。③元代表现为书风的全面复古,并将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④明代书坛姿态更加丰富:从明初程式化、缺乏个性的“台阁系”,到中期吴门书派崛起,成为中坚力量,再至晚明由个性解放思潮引发的具有浪漫色彩的全新书风,整个时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⑤清代书法总的发展趋势,是帖学的逐渐衰落与碑学的乘势崛起,在发展过程中,时或与帖学碰撞交会,衍生出碑帖融合的创作模式。

    随后进入的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厅,对玉器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①走上圣坛•礼玉:A祭祀与权威:商代甲骨文“礼”字,包括两个象形的部分,下边的“豆”表示盛放祭品的容器,上边的“曲”表示在器皿中有两串玉器。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神权巫术主宰社会,这个字形象地说明了“礼”事神致福的原意以及玉器用于祭祀天地神鬼的礼仪功能。玉的硬度远高于一般岩石,加工费力耗时,只有拥有权威的人才能够支配大量人力为他们制作数量众多、精美贵重的玉器,因此,玉器也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标志。B.以玉比德:周代从神治走向德治,玉器亦成为礼制和最高伦理的载体。璧、圭、琮、璜、璋谓之“五瑞”;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作为“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由于玉的纹理、色泽、声音、硬度、质感表现出特有的莹泽、舒扬和坚而韧、温而润的自然属性,玉还用以象征君子应该具备的仁、义、智、勇、洁等美德,使讲究人格修养的君子“于玉比德”“无故玉不去身”,追求“佩玉之度”“佩环之声”的和谐举止和华美声貌。佩玉纳入生前死后礼的行为规范。

    ②俗世珍宝•饰玉:A.辟邪与吉祥:商代甲骨文的“宝”字,意味室内藏贝藏宝。随着周王室日趋衰落,西周传统礼制亦告崩溃,用于祭祀、象征权威的礼玉因之式微。秦汉以后,饰玉作为俗世的珍宝越来越多地用于寻常生活。古人认为玉有祥瑞之征,能远祸近福、辟邪除祟,所以玉器被做成衣冠发饰或其它随身物件。饰玉主要以“吉祥”为母题,其仙神瑞兽琼花的造型往往以含蓄或谐音的手法组成一定的装饰纹样,寓意着福寿绵长、富贵康宁、好德高洁以及夫妇和合、子孙繁盛等内容。B.春山秋水:辽、金时期,北方契丹、女真民族的帝王都有不用季节游牧渔猎的习俗,以这种春、秋捕猎为题材的玉器被称作纯水、秋山玉。春山玉主要表现用猎鹰捕捉天鹅的情景;秋山玉则多以虎、鹿、熊和柞树象征林间的狩猎活动。元代蒙古族的狩猎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玉器亦不乏此类题材的创作。C.陈设珍玩:从隋唐至清,出现了许多用于富贵人家居室陈设的玉器。这些玉器造型或高古或新颖,雕琢精美,华丽贵重;既可实用,亦可赏玩。

    随后进入的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展厅,主要讲述先秦时期的青铜器。

    ①前言:青铜,在中国古代是指铜与锡的合金,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制品。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铸造技术达到顶峰,工艺卓越。同时,作为礼乐文化的主要载体,青铜器用以“明尊卑,别上下”,彰显与维护等级制度。不同时期的青铜器也相应呈现出不同的造型艺术、装饰艺术与铭文书法艺术,这些阶段性的变化恰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美的历程。

    ②商代的青铜器艺术:商代的青铜铸造继承了二里头文化的传统,到了商代晚期,达到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鼎盛。器类大量增加,器形复杂多样,造型注重平衡、对称,并融入自觉而生动的艺术创作。商代的青铜器装饰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题材众多,其中饕餮纹是主题,肃穆神秘。商代晚期,青铜器多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底纹,主题则采用高浮雕形式表现,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而且有些浮雕还分成几个层次。商代前期,开始在器上铸图形、文字,但字数较少,多为作器者先人的庙号。商代末年,出现了长篇铭文,内容涉及当时的战事、王室与贵族的关系及王室祭祀。铭文字体象形意味较浓,大小参差,笔画波磔分明。

    ③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西周时期,不同等级贵族所使用青铜礼器的数量、组合各不同,形成等级秩序森严的用鼎制度。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在因袭商代遗风的同时,融入周人自身的文化元素,器物形制开始发生改变。西周中期之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西周早期青铜器的装饰花纹,绝大数是商代晚期的式样,西周中期开始风格发生了剧烈改变,出现穷曲纹、波曲纹之类新题材,取代了以往庄严神秘的动物花纹,促进了装饰的抽象画与几何图案化。鸟纹是西周青铜器装饰的主题,种类繁多,飘逸流美。西周初年,众多青铜器上开始出现长篇铭文,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等。铭文多采取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的章法,注重文字之间的错落与整体布局的方整,文字书写中贯入自觉的用笔意识,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

    ④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艺术:春秋早期,青铜器的总体依然类似西周晚期。春秋中晚期之后,各地区青铜器在形制、装饰、铸造工艺及器物组合方面,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面貌。青铜器的装饰风格自春秋转入精细、繁缛,细密的蟠螭纹成为主题,出现嵌铜龙、风、鸟、兽及反映狩猎的题材。春秋晚期,描绘人们生活场景的图样,如宴饮、乐舞、射箭,跃然展现在器物上,构图生动、自然。战国早期,出现纯粹的几何图案,战国中晚期,许多几何图案以错金银、嵌铜及嵌绿松石工艺表现,变幻丰富,绚丽多彩。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多反映列国诸侯、卿大夫之事,铭文字体在春秋中晚期流露美术化倾向,字形狭长,笔画多作宛曲之姿。有些铭文以错金银修饰。在楚、宋、蔡、吴、越等国,还流行一种特殊的美术字体,某些笔画缀以鸟形或虫形。战国时期,铭文多为凿刻,记事性题材大为减少,或记铸器事由与器主,或记负责监制器物的职官、工匠,或记器物的置用地点与掌管者。列国文字异形,俗体字使用较多。

    随后进入的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厅,主要讲述按照釉色和装饰分三类来讲述。


    ①前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一万年以前已有陶器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特别是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唐代,制瓷业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了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为代表的量大瓷窑系统。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窑场林立、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技法丰富,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还有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庞大窑系,地域特色鲜明、工艺水平极高,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元代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和釉里红等品种的烧制成功。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为烧造出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釉彩缤纷、纹饰精美的瓷器创造了条件,彩绘瓷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多达数十种。明代除著名的永宣青花外,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及斗彩等名品;清代不仅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品种,还是颜色釉发展的繁荣和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新水平,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中国古代瓷器按照釉色和装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颜色釉瓷,另一类为彩绘瓷,彩绘瓷又可大致分为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

    ②颜色釉瓷艺术:颜色釉是指涂施于瓷器表面用以装饰的各种色釉,包括高温颜色釉和低温颜色釉。品种有单色釉、多色釉和仿古釉等。唐、五代及以前色釉瓷器,以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为代表,青瓷的烧造早于白瓷,此外还有黑釉、黄釉和花釉等。宋、辽、金、元时期色釉瓷器,主要有青、白、黑以及窑变釉等。明清时期,有著名的永宣时期白釉、祭红釉、祭蓝釉,弘治时期黄釉,康熙时期郎窑红、豇豆红等;以及釉色丰富的仿古釉、窑变釉及“象生瓷”釉等。

    ③釉下彩瓷艺术:釉下彩瓷是指在素胎上先施彩后覆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瓷器,故称其为高温彩瓷。元代以前釉下彩瓷器,主要有唐代长沙窑、宋金时期北方磁州窑等。元明清时期是釉下彩瓷生产的繁荣时期,主要有青花、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等品种,以青花瓷器为主流。

    ④釉上彩绘艺术:釉上彩瓷是在高温烧成已施素釉的坯体上彩绘,然后经过九百度以下的温炉烘烤而成的彩瓷,因色彩附着于釉面之上,故名。斗彩与青花加彩则为釉下彩与釉上彩的结合。宋、辽、金、元时期,釉上彩瓷可见的主要有定窑金彩描花,磁州窑、吉州窑黑釉加彩,以及红绿彩和五彩等。明清时期是釉上彩瓷器繁荣时期,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釉上单彩、色地彩、青花加彩、素三彩、珐琅彩、粉彩、胭脂彩、墨彩以及各种颜色釉上加彩等品种。

    因为自己的时间有限,加上排队时间较长有所耽搁,自己总体参观的时间并不长。自我感觉,国家博物馆真是一部文物《百科全书》,文物分类详细,历史脉络清晰,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用个一周甚至一个月时间,也读不完这本“历史大书”,希望未来能机会再来北京,专门花一段时间细细品味其中的魅力。

    作者介绍:

    辛小磊,秉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念,愿结“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之友,只为生活更加美好!微信公众号、豆瓣同名账号“辛小磊”,期待我们相互关注、成为挚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家博物馆中的知识财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lf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