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清明回老家,和亲戚们相聚,大家交换礼物,聚餐聊天,下午结束后各自返家。在路上,我们自然而然地议论起这次碰到的亲戚。其中我的一位表弟是我们的热门话题。原因是他有一个一直没改掉的坏毛病:喝醉酒,还经常喝醉后彻夜不归,最夸张的一次,烂醉后躺在大马路上,被警察送回来。虽然他还有糖尿病不能喝酒,虽然已经年近四十,虽然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爹。
他的这个坏毛病让他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姑姑姑父非常苦恼,他们经常向我爸爸求助,这次清明扫墓也请我爸爸帮着劝劝。实际上这个毛病是很多年以来的积习,我爸爸也在各个场合劝过,打电话或者当面说,我的表弟均乖乖地点头称是,但是过一阵子故态复萌。
这次回来路上,我爸爸说他这次对我表弟说了三点:1、戒酒;2、双休日自己管孩子,不要让父母太累;3、按时吃糖尿病的药。
我们听了后感叹,估计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用的了。我爸爸听了和我们争起来,说要是说了他还不听,要采取强硬措施。然而,所谓的强硬措施其实不可行,越界了。
我爸爸的这个思维模式其实还是他军队管理的思路。虽然他已经退休多年,但军事化管理思维模式的烙印太深了。他的模式是先要求,如果达不到,惩罚。但是这个思路拿来用在家庭里,并不适合。
孩子和下属在某些方面来说,是相似的,他们都可能缺少经验,能力上可能弱一些。我自己也经常会有感觉,下属和孩子很像。我也曾经把在公司里对下属的一套拿回家对儿子。有时候有作用,有时候没作用。
但有一点是有本质区别的:
和下属一起,是要实现业务目标的,而和孩子一起,是要实现他的人生目标的。在业务实现上,或许我更有发言权,但是在孩子的成长中,我未必有。
对于下属的态度和方式,最后都将会落在个点上:那就是业务目标,那么为了这个目标,也许要辅导,也许要反馈,也许要强制;而孩子的人生如何展开,有他自身的内在发展节奏和规律,家长更多的是辅助和支持。用强制的方式可能会打破孩子对自我的感知,失去自我,可能是完成了满意的短期目标,却丢失了一个人最宝贵的自我探索的路程。
说回我表弟,他的事该怎么办呢?悲观一点说,我认为如果不是他自己向外求助,而总是由她妈妈向外求助的话,基本不可能去改变他。因为认为发生的问题的不是他,而是他妈妈。
反过来说,这件事上,从我们角度看到的,其实遇到问题的是我的姑姑和姑父,虽然他们说问题起因在我的表弟。他们该做的,不是要求我表弟去改变,而是从自己能做到的做起:和孩子划出界限,即他们需要拥有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的健康,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和我表弟一家掺合在一起。让我表弟两夫妻自己去承担养孩子的责任,和负起对自己健康的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