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内容创业”,会不会引火上身?

作者: 杰罗姆 | 来源:发表于2018-02-02 10:28 被阅读73次

    互联网技术平台公司的清纯科技小肚兜,已经兜不住内容的无限春光

    相当诡异,当 Facebook 因为其信息流平台上的“假新闻”被特朗普政府、国会、媒体联手围攻而决定将 News Feed 的新闻比重从 5% 下降为 4%,同比增加朋友、家人发布内容之际,谷歌却知难而上,开始测试一个独立于 Google News 、Google Feed 的无门槛本地新闻发布平台Google Bulletin,以吸引人们用手机随时发布身边的新闻。难道“本地新闻”是安全区,可以不怕“假新闻”吗?

    另一个对比就更有戏剧性了,当著名原生数字媒体《赫芬顿邮报》关闭其由用户生成内容的 UGC 博客新闻平台,把在中国被称为自媒体,在美国被称为公民记者或者博客的免费内容提供者关在门外之时,谷歌正在测试的 Bulletin ,恰好是一个众筹式的由用户生成内容的 UGC 新闻平台,邀请所谓公民记者或者博客、自媒体提供新闻。当然,这些内容提供者象《赫芬顿邮报》一样仍然是无偿的,谷歌不发稿费。

    出现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的场景,基本的原因是什么?脸书在知难而退,谷歌偏向虎山行;赫芬顿邮报弃如敝履的东西,谷歌却深情地揽入怀中?

    回答这些个问题,目前还只能靠猜。谷歌的这个小动作,包藏着什么祸心,有什么战略企图,抑或只是兴之所之,任性的游戏?现在还很能判断。

    Bulletin 一点不神秘。

    它就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所谓自媒体平台,美国人十分熟悉的所谓博客平台。只是,它比所有此前的自媒体平台或者博客平台门槛更低。它几乎没有门槛。你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发表图文,视频也行。你完全不必进行什么注册,不必去应用商店下载专门的应用,只要使用原有的谷歌账号,就可以在 Bulletin 平台上发新闻。Bulletin 会把你发表的所有东东,集中罗列在你的主页中。这和任何一个基本的内容管理系统(CMS)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区别是有的,谷歌希望你在 Bulletin 发表聚焦于本地的新闻,注意,是新闻,而不是其它什么别的,以服务于社区。简单地说,谷歌希望通过某社区中人发表有关某社区的新闻,来服务于某社区,从而建立起与某社区相对应的网络社区。而这个网络社区绝不是孤立的岛屿,它的所有内容均可以在谷歌搜索、谷歌新闻中呈现,社区中人可以共享,社区外人也可以分享。也就是说,这个网络社区与其他的社区,其他的人,是无缝链接的,无数个相对独立的网络社区互相链接,构筑起一个无远弗届的网络社区集群。

    目前,谷歌选择了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和加州的奥克兰两个城市进行 Bulletin 测试。 Bulletin 的信息最早就是从纳什维尔传出的。这两个区块的实验结果,会传递出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Bulletin 没有渲染马克∙扎克伯格式的“连接所有人”的愿景与野心。但它绝不是带围墙的社区,它是开放的。你可以为每一条贴子点赞,也可以转发每一条贴子到任何一个你想要的社交媒体。

    基于上面的描述与理解,你可以说 Bulletin 根本没有什么创意。它只是几十年前的博客,十几年前的微博客,以及几十年后今天的自媒体平台“某某号”。

    不同之处仅仅在于,Bulletin 的新闻声称将通过谷歌搜索、谷歌新闻,可能,以后还会通过 Google Feed 分发。不要小看这一点区别,当巨人看清楚你手中的牌的时候,就凭这一点,他们分分钟可以凑出一手更大的牌来,秒杀你。

    谷歌在社交媒体的建设上,一事无成,他可能永远无法建起象 Facebook 或者 Twitter 那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但是,谷歌对于社交媒体平台的认知,一定比此前更深刻了。它可能从未放弃过建设自己的社交媒体的计划,而且这种愿望比此前只会更强烈,傻瓜才不会有这样的念想。Bulletin 会是这个方向的小动作吗?

    Bulletin 显然不是瞄向 Facebook 或者 Twitter 的社交媒体平台,Google Plus 没有做成的事情,Bulletin 想都不用想,但是,Bulletin 要做的事情,正是 Facebook 或者 Twitter 正在做的最重要的那个部分:汇聚用户、汇聚内容,汇聚因具有共同关注内容而聚合的人群(不一定同城),汇聚因同城而聚合的内容。

    也就是说,谷歌通过 Bulletin 要建设的可能是一个基于同城新闻的具有共同兴趣的同城社区?别逗了。

    谷歌的 Bulletin 产品经理杰姆斯∙莫尔黑德 (James Morehead)留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很有兴趣看看,用户会利用我们的这个平台干点什么。

    其实,谷歌并不确定大伙会如何使用这个工具。这个工具的设计初衷,与其最终的产品形态与功能,不总是一回事,或者说,总是两回事。很少有什么新闻平台,在创办时已经构思成熟了。边走边唱,边唱边改,唱红了就唱红了,唱衰了就认赔。

    这是一个长相十分普通的创意。但是,如果这个普通创意的小目标实现了呢?一个具有自然聚集的用户与自然聚集的内容的网络社区?有点搞头。

    杰罗姆比较喜欢在《新媒体金字塔》中讨论过的网上“城市综合体”模式。网上“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Bulletin,显然是一个网络平台(Platform),一个做本地新闻的“平台型媒体”,非常接近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商业“综合体”。综合体的规划者通常是市政当局,建设者是具有雄厚财力与招商能力、运营能力的开发商巨头。这些综合体的开发商,可以自持物业并在综合体中做些生意,比如埃文威廉姆斯早期的 Medium,也可以根本不参与做具体的生意,只提供一个做生意的平台,只担当市场管理者的职责,比如微信公众号。

    “他们的责任,或者说,他们的盈利点是确保这个综合体人流如织,人气如潮。做到了这一点,各种商号不请自来,做不到这一点,八抬大轿也抬不来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就拥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

    Bulletin 显然有可能是一个这样的“网上城市综合体”,谷歌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资源来建设并营运这个综合体,谷歌选择将“地铁上盖”(谷歌搜索、谷歌新闻)这样独一无二的流量中心位置无条件划拨给 Bulletin 。要知道,除中国外的几乎所有新闻媒体通过谷歌搜索、谷歌新闻导引而来的流量,仍然是最大的一块,Facebook 曾经超越过谷歌,但由于其作天作地、三天两头地不断地操弄算法算计媒体,谷歌在2017年间,再次反超了,而且距离在拉大。

    谷歌什么也不必投入,只需要把 Bulletin 的新闻内容,完全导入谷歌搜索与谷歌新闻,就可以了。Bulletin 正是这么设计的。与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与算法新闻平台无缝对接,并在结果呈现上具有优先权这一点,Bulletin 就立起了够高的门槛,形成了强大的卖点。欧洲人在欧洲指控谷歌滥用其市场地位,不公平竞争,所例举的案例,就是这样子的。只不过,欧洲人指控的是谷歌搜索将流量优先引导至其电子商务平台,从而损害了欧洲人的生意。

    为什么,谷歌不可以在新闻、内容方面也来这么一出呢?

    有人把 Bulletin 与邻里社交平台 Nextdoor 相比较。 杰罗姆没有玩过 Nextdoor ,恶补了一下,发现这是一个需要认证的带围墙的花园,Nextdoor 的内容在谷歌搜索上也无法呈现,象Facebook 一样 。拿中国的产品对标,就象微信公众号上的内容,在百度上一般是无法检索到的,只有在腾讯生态体系中的搜狗可以搜到。自成体系,没有什么不对的,Facebook 也是一个带围墙的花园,也拒绝谷歌爬虫的检索,只要你足够大,爱咋玩咋玩。 Bulletin 作为谷歌的亲生儿子,玩法与 Nextdoor 完全不同,两相比较,缺乏合理性。

    Bulletin 与腾讯主导的“大某网”系列,倒是可以有一比。“大某网”是与各地的主导型主流媒体合作的,有报道指,大部分投入运营第一年就处于赢利状态。有腾讯的强大流量加持,“大某网”要不盈利都难。

    但Bulletin 与“大某网”在模式上有两个根本的不同点。

    其一,Bulletin 是开放的,Bulletin 主要的诉求是UGC,而非PGC,Bulletin 也在与当地的专业新闻媒体合作,直接导入其本地新闻内容,但主要卖点是UGC ;

    其二,Bulletin 面对的城市,其本地媒体衰退得十分厉害,而“大某网”面对的市场,虽然本地媒体也在走下坡路,但是其合作对象仍然是当地的主导型媒体,仍然具有统治力。

    杰罗姆不知道谷歌在做 Bulletin 的时候,有没参考“大某网”,除了共同强调本地、本土新闻,两者的不同之处远远大于共同之处。但是,作为绝对领先的互联网巨头,他们在营建本地网上“城市综合体”方面的能力,是相同的。

    有趣的是,谷歌与腾讯眉来眼去,有结盟的趋势,最近,他们在专利互换许可方面进行合作,据说合作价值高达5000亿美元,腾讯市值不久前突破5000亿美元。

    这两个互联网巨头的第一假想敌,都不是对方。谷歌在美国的第一敌人,是 Facebook,在中国的头号对手是做搜索做AI 的百度。而腾讯在中国的头号对手是阿里巴巴,在美国的头号假想敌是做社交起家的 Facebook。谷歌与腾讯在互换互联网专利,难道他们还在交流建立地方新闻网络的心得吗?开个玩笑。

    Bulletin 会做成什么模样,很难说,甚至,Bulletin 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正式发布。

    谷歌根本不屑于为 Bulletin 造市。谷歌测试、发布 Bulletin 没有招摇,他们只是悄悄地进行了一个小型特邀用户演示会。从现场视频看,规模很小。大牌科技记者没有一个在场,他们只是事后看到了相关消息,才围追谷歌,谷歌因此才提供了简单的资讯,及一个极简版的 Bulletin 主页。

    但是, 谷歌 Bulletin 的推出,的确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它的意义就是杰罗姆一直在讨论的,具有统治地位的互联网科技平台,越来越重视内容,甚至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来“内容创业”了。

    谷歌为代表的西方互联网技术平台,为了回避平台责任,常常十分自觉地与内容,尤其是新闻保持距离。他们通常以内容分发的技术平台自居,相当谨慎地表现自己做内容的兴趣。

    但是,杰罗姆早就预言,他们最终会来做内容,无论是自己做,还是请人来做,他们都会迈出这样的步子。 Bulletin是请邻居们来做新闻,并不是谷歌自己做新闻,但谷歌从来没有这么主动地与新闻亲密接触过,以众筹的方式来做新闻。谷歌已经跨越了自己划定的红线,这在其旗下的最早的博客平台 blogger.com (Blogspot)以及其旗下的新闻平台“谷歌新闻”(Google News)上,都是看不到的。

    Facebook 早就在这么做了。Facebook 这些年,每年各花300万左右美金请《纽约时报》、 BuzzFeed 等主流媒体做短视频做直播,就是这样的动作。Facebook 每年花在请一流媒体机构在其平台上做视频做直播的投入数以千万美元计。对于拥有约21亿用户、2017财年广告总收入达 400 亿美金的超级媒体帝国而言,这点投入是小儿科,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谷歌 Bulletin,载体、产品不同,性质是一样的。

    Bulletin 新闻内容提供者的变现方式,谷歌目前没有具体说明,但是,其旗下 Youtube 模式的运作,提供了足够成熟的激励方式,中国同行们的先例,也都可以援引。硅谷的人学习中国同行,早已经不是新闻。

    当然,不要忘了,谷歌在经营本地、本土内容方面,早就有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成熟的案例:“谷歌本地向导”。谷歌是做本地、本土内容的老司机,新鲜的只是老司机要来做新闻。

    2017年10月中旬,谷歌“本地向导”在硅谷举办了“2017峰会”,这也是谷歌举办的第二届本地向导峰会。

    来自62个国家的150位顶尖“本地向导”被请到旧金山湾区。2016年,有来自37个国家的75人与会。

    这些所谓的本地向导所做的工作其实相当简单,他们向谷歌地图、谷歌搜索提供“商务方面内容”,比如为谷歌地图上呈现的本地化服务打分、写作评论,为谷歌地图添加新的地址、添加图片视频等等。有机会参加峰会的都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佼佼者。

    2016年,谷歌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500万个“本地向导”;2017年,本地向导数惊人地增长为5000万,没错,增长至2016年的10倍,5000万。

    本地向导根据其贡献内容的数量与质量获取积分,评定星级,5星级以上的本地向导,有机会申请参加硅谷峰会,星级一共为10级。

    世界各地的同城本地向导们,不仅积极地添加内容,他们还不断地在网上互动,组织同城聚会,形成了一个真正的覆盖网上网下的社区。

    按照这个速度发展,2018年的谷歌向导在5000万这个基数上,将会跃升到一个什么高度?

    而这支UGC大军,除了本地商务内容之外,还会贡献点别的什么?本地新闻?这在逻辑的延长线上,可以有。

    谷歌在做“本地新闻”方面的低调是有道理的。Bulletin 不是纯商业导向的本地向导,对于“假新闻”免疫力低下。

    谷歌显然明白,Bulletin 也可能成为其“假新闻”噩梦。

    并不清楚谷歌是否会编辑 Bulletin新闻,从 Bulletin新闻可能被滥用角度讲,在新闻被平台推送之前,很可能会有某种形式的过滤与审核安排。

    谷歌Bulletin有明确的规定,违反Bulletin操作指南者,其作品将被清除,屡次违规者的发表权限将被吊销。如此这般的对于骚扰与仇恨言论、虚假信息的限制,Facebook、推特等各大新媒体平台,都有,但效果并不理想。UGC模式的缺陷,是与生俱来的。

    谷歌的算法和Facebook一样,无法自行判断什么是准确的新闻信息,什么是不实的言论,以及什么是被有目的兜售的虚假信息。为此,谷歌也和Facebook一样,引来了广泛的批评,只是,这一轮舆论风暴,炮灰是Facebook,谷歌遭受的攻击较少。谷歌可能不会总是这么走运。

    新闻导向的产品与服务是有风险的,哪怕只是提供平台,帮助他人内容创业,也是有风险的。但是,谷歌必须做内容,而且必须花大力气做内容。

    因为,互联网的平台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经相当成熟了,基本格局成形。不是说这种格局已经不可更改,不,有算命先生已经在说,区块链技术,将彻底改变这种格局。那是后话。

    渠道与内容之间的钟摆,总是来回游走。技术的发展,可以催生新渠道建设;新渠道的崛起,会形成内容的真空;在新的内容分发渠道颠覆既有内容分发渠道的过程中,渠道对于内容的渴求前所未有的强烈。当这种颠覆完成之后,新渠道之间的竞争成为主战场,新渠道对内容的集体渴求只会更为强烈。

    在这一阶段,对于内容生产、内容消费两端的控制,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Facebook 愿意每年出300来万美元让一系列媒体来为他做视频做直播,是因为他要内容,要高品质的独有内容。相对而言,这样的付出,是不是相当便宜?

    谷歌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

    杰罗姆原意冒险作一个预言:平台帮助他人做内容(包括新闻),甚至,自己做内容的积极性会进一步高涨。最终,他们会自己下场或者上场来做内容。因为,他们的矜持,并不能让他们置身事外,事实上,他们自己下场或者上场,可能还更有利于内容品质控管。

    在这方面,杰夫贝佐斯不仅早就做了新闻,买下了《华盛顿邮报》,而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亚马逊在影视制作与流媒体分发平台建设方面,也都是卓有建树的。杰夫贝佐斯在“内容创业”这个方向已经走得很远了。

    在中国,BAT 也早已经出发。

    流媒体平台 Netflix 则是另一个更有解释力的案例。

    Netflix 是一个影视内容的聚合、分发平台,是一个十分纯粹而成功的技术平台;但是,就是这个平台公司,也情不自禁地在做内容,做独播内容。抱个小金人、小金球什么的玩艺儿回家,对于 Netflix 、亚马逊来说,都不过是个小目标。

    在美国,有一个和中国的BAT类似的指代,FANG:脸书、亚马逊、Netflix、谷歌。杰罗姆一直觉着 Netflix 还不够分量,更喜欢另一个组合 FAGA:脸书、苹果、谷歌、亚马逊。但是,在这里,Netflix 的实践显然是最有说服力的。

    在不久的将来,Facebook 或者谷歌直接收购某家媒体机构,不是不可以想象的。从某种角度讲,那是必然。在几乎所有人都要把媒体责任强加到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最终将无法拒绝。杰罗姆也一直认为,平台责任、媒体责任是他们的固有责任。

    “我们是技术公司,不是媒体公司”这样的清纯小肚兜,已经兜不住平台型媒体的无限春光。

    “内容创业”也许会让谷歌引火烧身,但是,这是必由之路。对于平台型媒体来说,持续加码新闻、内容,是无法回避的选项。Bulletin 只是谷歌的一小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MJGA:谷歌还是学习头条吧

      本文标题:谷歌的“内容创业”,会不会引火上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ss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