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行为。
(1)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①学生方面的原因
一是心理原因,主要包括:第一,注意和认同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一些学生无法通过积极的行为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关注时,常以问题行为来寻求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和承认。第二,情绪冲突。如由紧张、焦虑情绪引发的问题行为。
二生理原因,主要包括:第一,学生的神经发育迟缓或神经功能障碍会造成"多动症”。第二,学生的性别特点。男同学的问题行为会比女同学多一些,在小学阶段尤其明显。男同学容易产生挑衅、打斗等问题行为,女同学容易产生孤僻离群、过度焦虑等问题行为。
②教师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师教学素养低。如教师教学发展观片面,过分强调分数;讲课缺乏激情,表达能力差等。
二是教学过程不流畅。如教师处理纪律问题导致学生分心;教师缺乏处理过渡的能力等。
三是课程内容处理不当。如课程内容的呈现无法引起学生兴趣;课程编排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四是教师课堂管理不当。教师不能公平、客观地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甚至滥用惩罚手段,使学生产生敌对情绪,易持续诱发问题行为。
③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研究显示,父母的惩罚程度与少年犯罪以及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家庭结构、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影响。
二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如果学生经常观看暴力电影、电视,他们就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三是课堂环境的不良影响。若班级规模过大、教室光线昏暗、色彩暗淡、噪声大、卫生条件差,则学生可能会压抑沉闷、烦躁不安、精神涣散,增加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