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传》的一次小对话:
杨枫:余党绪《【思辨读写总426】与施耐庵共鸣,算是一件光彩的事儿吗》原文摘录:
当我们与作品产生了共鸣,阅读并没有完成,我们要深思:为什么会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积极的呢,还是消极的呢?如果是积极的,我们需要反思与沉淀;如果是消极的,我们要思考,共鸣何以产生?此刻,我们既要反思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也要对文本的缺陷进行批判。
当我们与作品产生了冲突,请注意,千万不要轻易放过了它,或者总是停留在自我检讨的层面。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冲突何以产生?是误解(消极冲突),还是确有问题(积极冲突)?如果冲突因作品存在缺陷而起,作品的问题在哪里?如果因我的价值理念与情感态度存在瑕疵,那么,我的问题在哪里?
干国祥:此文价值判断为先,已经不是最纯粹的审辨阅读了。
作者故意如此写作,读者何以如此接受,他们用它来解决和满足什么?我们如何超越?什么是我们“同病相怜”处,什么是我们“不必如此”处,什么是我们“不可如此”处……如此,方才算得上“同情地理解”。
类似《论语》中女人、三年之丧、望朔之礼……我们都已经根本无法接受,批判最容易,也是最草率的。我们必须理解所有这一切事实(答案)的“问题”是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自身的价值立场,仍然需要警惕,要避免它急于站出来说话,更绝对不能以它为尺度裁决文本意义。
余党绪老师还是比较中立的,其他批判者就未免太丧失文学立场了。
共鸣是多元的,未必是政治观点和道德观点,还有欲望、情感、梦想的共鸣,它或许是需要反思的,但文学作品及其形象,价值不在于告诉我们正确的道德,而在于引发我们的感受以及反思。
语文老师若过于偏向道德立场,恐怕不是语文的福音。
《水浒传》怎么读,值得做一个大型专题研讨!余党绪老师走出了重要一步,但还有许多事要做。
河南张鹏:曾深受刘再复《双典批判》影响,好几年不读《水浒》《三国》。今年因教学需要,重读《水浒》,又觉以前为刘再复所误。《水浒》固然是小说艺术登峰造极之作,无可争议。就是其思想,也不宜采用简单粗暴式批判态度读之。正如干老师所说:“共鸣是多元的,未必是政治观点和道德观点,还有欲望、情感、梦想的共鸣,它或许是需要反思的,但文学作品及其形象,价值不在于告诉我们正确的道德,而在于引发我们的感受以及反思。”
因读《水浒》,读了崇祯本《金瓶梅》及田晓菲著《秋水堂论金瓶梅》,深感以前受成见所蔽太甚!当然,田晓菲这本书也是一种很深的“偏见”。
其实,刘再复何曾误我,是我自误。凡读一本书,不信则不能深入,入而不能出则生成见,正如开一门闭一门也。要能入室,要能破门而出,不为所囿。难矣哉!
干国祥:@河南郸城二高张鹏 好一个“刘再复何曾误我,是我自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