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国祥:比碎片化阅读更可怕的是轻愉悦阅读。
所谓轻愉悦阅读,就是永远在舒适区里阅读文字:话题是自己熟悉的,观点是赞同自己利益的,文字是优美又一目了然的,有自己爱听的故事,故事里有自己想要的道理——励志啦,心平气和啦,友善啦……
轻愉悦阅读就是永恒地复制自身,就是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偏见,就是用其他人(所谓名家)的文字,来证明自己平庸生命的绝不平庸。
有90%以上的语文教师在说明书式阅读外,全部的阅读都是轻愉悦阅读。
没有啃过一本经典,没有破解过一种理论,没有和思想者形成思想的交锋……一句话,没有用阅读打破自己、打痛自己,没有用阅读发现自己的平庸、无聊、虚度光阴、肤浅……
当然,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呢?我们又不是神经病!
但是存在如果不打破,见障如果日益巩固,生命其实就已经僵死,所谓死于二十七岁,就是这个意思——从那个时候起,他的阅读就定型了,从此水平不再提升,难度不再提高,观点不再改变。
他们看似在阅读,其实在重复。
他们看似在寻找,其实是在想要听到能够安慰自己的话语。
能够说出十年来最喜欢最重要的一本书么?阅读用了多少时间?阅读后自己有了多少改变?
呵呵,爱心,教师尊严,教育秘诀,甚至于丹或者罗胖……阅读真的把你带到远方?带到高处?
远方与高处,首先就是痛楚,就是存在的破裂,就是窥见虚无……
然后,你将可能启动能够让生命厚重、深邃、敏捷的阅读。
南明核心团队,十多年来阅读的书单里有大量的哲学经典,心理学经典,以及诸如经济学、社会学、语文学名著,每一本都得啃,许多人都是从一页也不懂开始,但后来豁然开朗,存在由此而获得全方位的更新。
每一年,至少应该有这样的一次阅读,至少用一个月的工作外时间沉溺于其中……也许它暂时对工作会有一点负影响,但是,后面的存在以及工作将因此而提升——得益于眼界和理解框架的提升!
孙瑞霞:干老师的话一下点醒了自己,虽然也读了不少书,都是所谓的轻愉悦阅读,对于精神的成长似乎没有多大帮助。之前没人点破,也不知道问题所在,今日看干老师的分析,每一句都好像有自己的影子。
武山三中王雪飞:《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叫醒了沉睡中的自己。
干国祥:王荣生,破语文老师的糊涂文青、诗意抒情。其自身见障:越过边界,以为程式本身就可以解决阅读教学中的最大难题。
武山三中王雪飞:是的,王荣生的观点一下子指出我的课堂的要害:备课时舍本逐末,重技法轻内容。但具体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还在摸索中。事实上解读文本可能才是基础的基础。也许可以再走一步。
干国祥:他让语文老师有课程和教学的“自觉”!但对自身理论过于自信,本来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桥梁,他有时难免以为就是终点灵山。人生岂能不再前行,我们无非说前面得益于哪本书而已——必不能停留于王荣生。王荣生必读,停留于此,则用新偏见替代旧偏见,关键是止步不前,甚至于会得不偿失。王国维,叶嘉莹,宇文所安……仅仅诗词,就是一个大家芸芸的家族,还有散文小说等解读名家。更何况哲学美学文论之类。
武山三中王雪飞:受教。有些理论性强的书籍即便是薄薄的小册子,也不容易啃动。比如索绪尔的语言学教程。
干国祥:为什么啃?如果没感觉,千万别硬啃!索绪尔是好书,对你无用。合适的好书是虽然读不懂,但片言只语间,能感觉到它就是我当前生命最需要的。千万别跟着教授的书单去艰难地啃——他们也没读懂,没有因那些书打开生命。二十岁前后,我啃《人间词话》《庄子》弗洛伊德等,那是因为虽然不能透彻,但真的时时打开心智,甚至欲罢不能!这样一步步走来,直到只有海德格尔之类,才能把我打动。期间,有过无数次阅读对自己的打碎,打碎重组后新生的愉悦。今天那些书打动着你,你就处于某一存在的层次上。反复比被李镇西老师打动着的,至少比李镇西老师低两个层次(他可不是看自己同层次的书而能写作的)……
说说,现在你站在哪里。
宁县二中王海龙:干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怎么培养起来的?阅读理解思考吗?
干国祥:@庆阳宁县二中王海龙别把生命绝大问题,当成技术小问题。关键是你整个存在,不是去解读文本。你只有比文本更深,才能解读文本。
运城实验杨芬:去年的《少有人走的路》、《运动改变大脑》,前者修正自己对万事的认识。后者让我更理解学生。当自己坚持运动一段时间更是如此。今年的《自卑和超越》。真正理解了我自己。理解人不是孤岛,以前我从心里不赞成人是社会人。另外,干老师文里提过的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暑假找来看的,那些画面就一直在脑子里。那么广阔。
干国祥:每个阶段的书,理应该不一样,拾级而上,各有缘分。但共同的是:不断地打开生命,最好是打破,重组。我想,一辈子这样重组五六次,就足以不再安于平庸。我不嘲笑今天还在读“浅显”的书,也不嘲笑一辈子读了浅显的书——我嘲笑的是一辈子读着没有思维含量的书,却认为理解和把握了真相,甚至真理。
当然,哪里有什么真理,有的就是此存在的不断地自我超越,自我扬弃。
王富超: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时间顺序)首先是魏老师的《语文课》,让我初次见识到语文课完全可以上出深度来,不是政治哲学课的,是语文课的深度(借由语言的分析实现),真正看到语言的魅力,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其实不简单。其次,是干老师的《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和《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每一节课都像是传统学校的公开课(形式上),但是比公开课走得远得多(内容上),文本中许多话被品出了味道,没有生命的灌入,难能有此深刻。如果有否定,那就是否定自己过去干巴巴的教学,解释学的立场最震撼,认清自己的偏见,对话,形成临时性共识。我觉得最重要的获得是让自己真真正正地活着,这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只有自己有了真正的生命体悟,才能与有生命的文本对话。
曹晓丽:毕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红楼梦》。
2018对我的前见冲击最大的四次阅读:
暑期干国祥老师带领共读的《诠释学》等几本书: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一切在于诠释;悬置前见;人都在偏见之中。
暑期魏智渊老师带领共读的《故事的形成》:生活总在模仿艺术。创造自己的故事。
近期谌洪果老师带领共读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幸福需要完全的善和一生的时间,而灵魂的善就是合德性的实践活动。
自己阅读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目标(教什么)和策略(怎么教)的关系,文本解读能力和课程方法论的问题。
这些都是2018年最终留下的,破解了我的前见,并将带给我一生影响的重要阅读。
郭治锋:@曹晓丽~运城国际知道南明老师的发展路径了。
曹晓丽:@郭治锋我还只是新手,所以冲击尤其大。
肖品:@干国祥 醍醐灌顶。阅读就是解读,解读就是深思,生发痛楚撕裂,撕裂重构生成新的感悟。一点缝隙也有光透入。感谢南明,感谢干老师。
敢闯语文黄金:最近看的书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地球上的任何东西,都能揭示万物的来龙去脉。并不是事物本身在揭示什么,而是观察事物的人,发现了探究世界之魂的方法。所以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你的内心。
《人性的枷锁》
关于人性
故事主人公菲利普,有很多次,觉得自已挣脱了灵魂的束缚,逃了出来,可现实又一次次把他打回去。不断的否定自己,摧残自己,剖析自己,终于越过了一大片干旱贫瘠的荒野,跨进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究竟会对他一生有多么大的影响,会给自己上一把多大的锁。即使有的人解开了锁,但伤害留在骨子里的痕迹却是磨灭不掉的。
心酸的是,还有很多人根本没看到自己身上的枷锁,任由它摆布,受尽煎熬,却全然无知。
如何知人性,又反人的劣根性,是大修行。
干国祥:@敢闯语文:黄金 浪漫阅读,文学阅读,正是生命最初的最全营养。是浪漫的,非反思的。
敢闯语文黄金:@干国祥 嗯,干老师,反思从认识开始。
刘建玲:我这两天在看王开东老师的《深度语文》,一边看一边悟,读的很慢,不知道这种类型的书籍这种方式是不是恰当?一边看一边领悟反思,和自己的课堂编织@干国祥
干国祥:@刘建玲 有没有脑袋劈开的感觉,这是唯一标准。不可能时时如此,但一次阅读,本质上就该如此,至少有许多时刻是这样的,所谓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是也。否则阅读就是平庸重复,自我安慰——我在阅读!我在坚持阅读!我在读名人的思想!我在啃经典(读不懂没有穿透读了有个屁用啊)!读不懂《存在与时间》(随便举个栗子),就别硬读。这表明你的存在还比较低,需要一步步提升。但这不是《存在与时间》写得不好,你可以轻视它。你现在被感动的,如果你走得足够远,会发现很可笑——但可笑也是应该的,只要不停留就对了。
武山三中王雪飞:脑袋被劈开,先死而后生。
运城朱珺:干老师,活人好实在,说话极透澈。我也知道自欺会上瘾,因为那好像就很接近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确实挺可笑,很低的层次。看干老师的文字,感觉就像听我老爸说话,轻易不敢接话茬。怕被批,怕根本没听明白,怕暴露自己的无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干国祥:没人批你们,只是你们感受到了不爽——本能地习惯于舒适、安全。就像《项链》的情节和结果,并不让大家喜欢,心里仿佛搁着沙砾。
景泰陈怀娟: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自我批评。
河南张鹏:今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王小波全集》(译林出版社)。以前一直在断断续续读王小波,都没有今年这么集中,没有这次震撼来得猛烈而持久。
王小波说:“我要反对愚蠢……我还想反对无趣……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照他所言,我就是那个要被他双重反对的人生失败者。
是打碎,也是唤醒。王小波再次唤醒我对知识的反思、警醒(什么是知识?我以为为知识者竟是什么东东?),也再次唤醒我对趣味和幽默的热爱与重视(趣味是人生的必需品,幽默是生命力的喷发与智慧的满溢状态)。
重读《黄金时代》,感到猛烈的生命感的激荡、冲撞、揺撼、愤发~~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那除非“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而我愿我的岁月不是锤子,也不是杀猪刀或雕刻刀;而是我的骏马,载我驰向辽阔高远;是我的六月息,负我飞往南冥。
读《告别皇帝的中国》,十二位学者基于各自的学问背景与独思创见,表述了对辛亥百年之间大事件不同的解读与评价,形成一场在认知与价值观层面上的精彩论辩。对同样的问题,他们有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对同一个历史人物,他们有简直截然相反的评价,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这本书大大开拓、丰富了我的历史观。历史有一个客观的真相吗?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有可能形成共识吗?我们对历史的意见是不是也许都是一种偏见?也许所谓历史只是人们的一种臆想?历史的重点也许不在真相而是怎样诠释(历史也许只是一种诠释学)?......
经由此书,我又购了朱维铮的《走出中世纪》、袁伟时《晚清大变局》、许倬云《万古江河》《从历史看人物》、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等,正在阅读中,不知这些书又将带我走向怎样奇玮瑰怪的历史与哲思山水。
阅读是一场冒险。每一页都是新的。
以上回应干老师“近来打破自己存在的一本书”之问。一不留神说了好几本,就此打住。再说就成唐僧念经啦[呲牙]
干国祥:@河南郸城二高张鹏 好书,好读!可惜大多数不识得。当然我是天生启蒙者,王小波于我,就是同流合污,臭味相投而已。
张鹏兄于启蒙,王欢兄于文史,都是可以为大家开眼的先行者!
有某点打动者,不妨按图索骥,走出肤浅阅读——名师著作,90%不值得读,有,也仅仅有参考浏览价值,读那些书,走不到远方的,只会越来越自我感觉良好又自我封闭。
我是哲学阅读者,不宜推荐,或者以后会有缘当面,那倒可以说说,读读。
《管锥篇》没读完(书太多事太多),但真是值得语文老师阅读的文史类佳作。
河南张鹏:岂敢岂敢!每思干老师人,每聆干老师言,每读干老师书,总有颜渊之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在读书上,我最大的烦恼就是兴趣太广,读的太杂,至今无所精专,一无所长。十七年前我就曾在笔记本上抄了黑格尔的一段话:“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要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世界上有趣味的东西异常之多,西班牙诗、化学、政治、音乐都很有趣味,如果有人对这些东西都感兴趣,我们决不能说他不对。但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内,如欲有所成就,他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于多方面。”十七年过去,我仍然苦于不能自制。太喜欢书法、音乐,没条件习练,就读帖读书过瘾;对医学有兴趣(父亲曾是医生),遇到《人体使用手册》《八卦医学史》之类,忍不住就买就读;明明没上过一天理科,偏要订阅《新发现》杂志,喜欢读《万物简史》《从一到无穷大》《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之类的书,更别说各种闲书啦......常自嘲曰:“俺虽然样样都稀松,但是俺样样也都通啊!”
2019年,决心给自己戴上紧箍咒,在南明教育引领下,专注于哲学、心理学、诠释学、文史等方面与语文教育最关切的经典专著。虽然始终并无大志,终究一无所成;但求生命向纵深掘进,不辜负与南明相遇相识的一场因缘。
王钢:@河南郸城二高张鹏 我以为前半生当做加法 后半生当做减法。
干国祥:我也是涉猎太广,但对于教育而言,却未必是坏事。广泛涉猎,有一两次精深,我想是一个更好的语文教师或者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什么都学是我的习惯,下力在哲学最多,但小有成就的,教育与课程外,却是心理学(包括实际诊疗)、神话寓言类分析、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汉字字源,这些领域尚敢说略有所专长,对诸名家不必太抬头仰望,尚能与之平等对话,互有启发。自己比较在意的,是经典的重新诠释,但成就如何,目前言之过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