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读书
存在与时间——纳博科夫的小说世界

存在与时间——纳博科夫的小说世界

作者: 80a257a8de42 | 来源:发表于2018-09-05 08:53 被阅读20次

       一、

      纳博科夫在他的第一部小说《玛申卡》中,就初步显示了他热衷的创作主题:记忆与时间,意识与现实,虚构与真实。《玛申卡》的情节很简单,在柏林流亡的俄国军官加宁,从邻居的一张照片中发现其正在等待的妻子玛申卡,原来是他中学时代的初恋情人。而后的几天里,加宁不断地追忆自己往昔与恋人度过的美好时光。进而将邻居的闹钟拨慢,代替他去接玛申卡,并期望着与玛申卡重叙旧情。但是在等车的时间里,加宁蓦然顿悟到,今日的玛申卡已经是别人的妻子,无论过去多么让人怀恋,毕竟一去不返。最后,加宁踏上另一列火车,离开柏林去法国开始新的生活。小说的女主人公“玛申卡”一直都只是在加宁的记忆中出现,尽管他的记忆很美好,挺拔高傲的白桦、广袤无垠的原野、波光粼粼的河水、秋日的阳光、寒冬的飞雪与玛申卡都鲜明无比,但这毕竟都已经一去不返。没有出场的“玛申卡”其实是家乡故土与往昔时光的双重隐喻,远离故园,流离失所的的加宁即使等到玛申卡,也只能是“现在”,而不是“过去”。时间永不停息,流亡并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更主要的是时间向度上的。主人公加宁最后认识到自己与“玛申卡”无法逾越的距离,告别过去,奔向未来的新生活。

      纳博科夫在以后的长篇小说里,继续和扩展了他在《玛申卡》中的主题。有的评论家曾经指出纳博科夫在“重复自己”,但是这只是他对小说主题:记忆与时间,虚构与真实的反复追问与思考。作为人的存在的基本体验的过去与现在,文学创作中的虚构与真实等主题,可以说是永远写不尽的。纳博科夫以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叙事技巧,描写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将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一以贯之的坚持他自己独有的写作风格与特色。

      二、

      纳博科夫在《玛申卡》之后写作的长篇小说中,运用了多种形式和技巧,开始了他成为“美国实验小说的最有影响的先驱”的创作道路。在纳博科夫的俄文创作时期,“戏仿”得到了普遍的运用,《王、后、杰克》对《包法利夫人》进行了“亲昵模仿”,《眼睛》构思奇特,通过对十九世纪爱情故事的模仿,以一种奇特方式对主人公所处的世界进行观照。《黑暗中的笑声》写了一个悲惨的恋爱故事,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表现了“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的存在状态。

      《防守》通过对象棋大师卢金一生的描写,体现了在异化的世界里,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已经模糊,人生只不过是令人无奈的重复。《光荣》再一次深化了时间的主题,主人公是一个叫马丁的的俄国流亡者,他自从童年听到母亲给他讲的童话故事,“一个孩子走进墙上一幅画的小径里,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便形成了强烈的“情结”,在他倍感空虚时,受到潜意识之中的“情结”的召唤,让他决定像童话中走进画里的孩子一样,去返回祖国,再也没有回来。对故国家园的深厚感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使马丁最后冲破时间与空间的巨大距离去进行“光荣”的冒险,在童话与现实,虚构与真实中,流亡者的心理冲动得到释放与展现。

      纳博科夫俄语时期的创作高峰是《礼物》,文本由五个章节松散地组成在一起,其中穿插有回忆录、诗歌评论、散文等文体,主人公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文本中出现了俄国白银时代的大作家普希金、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的评论,并借此传达了作者的美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理念。主人公在结尾满怀信心地写出一本叫《礼物》的伟大作品,可以理解为文本即为主人公创作的小说,《礼物》暗示了作者的这部作品是送给俄罗斯文学的一份礼物。

      《礼物》是纳博科夫自己最为满意的俄语小说,而《斩首的邀请》则是他最为看中的小说。这部小说是作者唯一一部“超现实主义”小说,有些研究者认为这是部“卡夫卡式”的作品,但或许只在表面上有相似之处而已,小说实则表现的是诺斯替教的思想。这是一部对精神与灵魂的赞歌,体现了作者对世俗存在的超越意识和对终极关怀的思索。

      三、

      纳博科夫在1940后开始在美国大学执教,并开始用英语写作,这一时期他写出了颇受读者关注和好评的《蒲宁》和《塞•奈特的真实生活》,前者继续了身份认同,时间与记忆的主题,只不过与前期不同的是记忆在时间中开始变得无能为力,真实难以企及。《蒲宁》的主人公已经不再是前期作品中流亡的青年,而是俄裔的老教授,由于他性情古怪而无法融入美国的学院生活,又时常受到前妻的戏弄和欺骗。无奈之余,在回忆和对俄罗斯文化的研究中寻求慰籍。最后,他终于被人顶替了教职,不得不离开学校。小说结尾,叙述者的谜底被揭开。原来,对蒲宁充满同情的讲述者,恰恰是他的情敌和教职顶替者。这就使文本中故事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真实与虚构被消解于后现代的词语游戏之中。因此,与其他后现代小说“解构”倾向不同,在蒲宁身上,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玛申卡》与《光荣》中的希望,但却多了一层人性的爱和怜悯,这是纳博科夫后期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纳博科夫因《洛丽塔》的畅销而获得丰富的稿酬,从而辞去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职位。于1959年移居瑞士,开始了专业作家的生活,先后写出了《微暗的火》、《阿达》和《瞧这些小丑》等长篇小说。将创作推向又一个高峰。其中,《微暗的火》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是后现代小说的顶尖之作。

      在小说里,作者一贯的主题记忆与永恒,真实与虚构被运用的炉火纯青。全文仿照标准诗歌笺注的样式,由“序言”、“诗篇”、“注释”、“索引”四部分组成,戏仿文学研究和批评。诗人谢德的长诗《微暗的火》共有999行,首尾相接,循环往复,题目“微暗的火”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雅典的泰门》,第四幕,第三场:“太阳是一个窃贼,运用他巨大的魅力,掠夺着澎湃的大海。月亮是一个流浪的贼,从太阳那里窃取微暗的火光。”隐喻谢德及其诗歌的原创性,而金波特的注释从原诗中穿凿附会,曲解作者的原义,如同月亮从太阳窃取微暗的火光。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一隐喻暗示着后现代文本与创作的特性,如拼贴、差异性、暧昧性、复调性等,揶揄了小说本身的风格。看似片段化的叙述中包含着有序的内在逻辑。既有元小说的维度,又解构了元小说。文本中的镜子、游戏、迷宫、象棋等诸多意象,互文了很多部以前的作品,而且出现了“洛丽塔旋风”和“蒲宁”,魔术般的叙事游戏,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扑朔迷离的时空迷宫之中。这部作品属于罗兰•巴特所说的“作者之死”后的可写性文本,无需从中解读出一个中心意义。有的只是意义的不断分延与增补,读者可在文本的愉悦中体验到“审美狂欢”与“爱和怜悯”。正如麦卡锡所评价得:“是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难的棋局,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捕捉评论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组织的小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存在与时间——纳博科夫的小说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mo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