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的仰望她,透过她饱经沧桑的外表,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灯红酒绿的旧上海时代,嗅到了大上海丝丝奢华的气息;透过皮鞋锃亮、西装革履的饭店老照片,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她风华正茂的时候。
她见证着旧上海的悠悠历史,似一部恢弘的史诗,一册可鉴的史书。她就是——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北楼始建于1926年,1929年建成营业,由英籍犹太人爱丽斯·维克多·沙逊( Ellice Victor Sasson)建造,名为沙逊大厦(1956年改名为和平饭店,并对外开放)
无论是在建筑设计、还是装潢艺术,在当时都是无与伦比的。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豪华典雅,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成为外滩建筑群中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沙逊大厦所在的南京东路,位于上海外滩中段最繁华地段。这也预示着它不凡的地位。
▼
大厦落成以后,于1929年9月5日正式开张,大厦的四层至九层开设华懋饭店,华懋饭店的经营特点是以豪华饭店身份自居,主要接待金融界,商贸界和各国社会名流。
如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校长,剧作家Noel Coward的名著《私人生活》就是在上海和平饭店写成的。三、四十年代,鲁迅、宋庆龄曾来饭店会见外国友人卓别林、萧伯纳等。
和平饭店有着慑人心魄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他所营造的那种,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的、欧洲古典宫廷艺术的气韵,让人神往不已。
金、字塔式绿色铜瓦楞皮的尖塔楼;宽敞的大厅和走廊;独一无二的九国式特别套房;一切都是那么的至臻至美,华丽而古朴。
和平饭店最具亮点之处在于几个餐厅和会客室里,镶嵌着若干块尺半见方的拉利克艺术玻璃饰品。有花鸟屏风,有飞鸽展翅,有鱼翔浅底,置身其中,恍然一个水晶世界。
不仅如此,沙逊还将拉利克公司的专卖店请进了大楼,位于大楼西侧的商场区,不知勾留了多少收藏家的脚步。
关于拉利克艺术玻璃,现在的中国青年人或许感到生疏了,但对那些在上海生活了半个世纪以上的“老克拉”和“最后的小开”来说,那真是一个飘远了的、优美的梦。
这座集荣耀、传奇、奢华于一身的标志性饭店,在20世纪30年代的“黄金岁月”中闪闪发光,让人缅怀着其曾经的奢华与气魄。
一座建筑的文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纪录片《上海的记忆中》有提到过许多关于旧上海的老建筑的历史,让人能追忆很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