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很喜欢看所谓的励志类的电影,尤其是依据真实剧情改编的逐梦电影。每次看的时候心都很静很暖,也许这也是我为自己的沉浸式戏剧铺设开场的一种方式。
电影讲的故事很简单,但是却让人看的心潮澎湃——身材瘦小的鲁迪从小就做着一个在别人看来不切实际的橄榄球梦,在周围人的嘲笑和打击中努力了八年,只为换取在圣母大学的棒球赛上27秒的出场时间。
电影推进是伴随着鲁迪的行动——社会对鲁迪行为的反馈这样的悲喜冲突的。
1.从高中到圣十字学校
从小就个子矮小的鲁迪在同朋友打棒球的时候总是被“虐”,但是还是要“逞能”提出自己不想总是做中锋,在别人退出的时候去替补其他的位置,最后以失败告终。
在家中提起自己在高中毕业前想加入圣母大学球队时候又被自己的家人嘲笑。与此对应的是,鲁迪依旧热爱橄榄球,可以把一场球赛的解说生动地一句不拉地表演出来,好像他就是现场的解说人一样。
在毕业前球队的训练中被淘汰,接着在想要去圣母大学参观的时候被老师拦下,被老师狠狠的“羞辱”:你的成绩是去不了这个大学的,你也没有必要去这次参观。与此相对应的,鲁迪选择去工厂做工,为自己赚取学费。
四年后,22岁生日那天,鲁迪在工厂的好友送了他一件印有圣母大学字样的外套,并鼓励他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在自己这位好友意外死亡后,毅然踏上了前往圣母大学的火车。
鲁迪成绩比较差,但是他没有就此退却。他听从了神父的建议,为了争取到好成绩进入圣母大学,鲁迪先是进入了圣母大学附近的一所专科学校——圣十字学院求学。一边大学部的球场打工挣钱,一边求学,住在杂物间。四年后,在一次次申请失败后,终于得以进入自己梦想的大学。
2.进入圣母大学球队以后
他的坚持也打动了球队教练,被教练选入了校队的替补阵营。但是因为资质平平,所以一直是陪练,每次的训练都很惨烈,也被队友嘲笑。但是鲁迪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把每次训练当做自己的正式比赛,终于赢得了队友的尊重,甚至成了队友们的精神支柱。
大四时候主动去找教练,问是不是可以给自己一次上场的机会,在教练被感动答应他后,教练竟然辞职,他的上场又遥遥无期。
在鲁迪准备放弃的时候,是朋友激励了他。一起在球场工作的黑人朋友告诉他,自己曾是一个球员,但是因为肤色原因不能上场,所以鲁迪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于是鲁迪继续坚持了下来。自己的队友也告诉自己,是因为鲁迪的存在,自己才能在球队坚持到现在。
在赛季最后一个主场比赛前,球队队长带着全体球员来到来到教练的办公室,主动请求替补,让鲁迪代替自己出场。在比赛的最后时刻,全体球员一边齐声高呼鲁迪的名字,一边在赛场帮鲁迪打造最好的时机。鲁迪终于在比赛的最后时刻替补出场,和球队一起拿下了比赛。
看完电影,鲁迪在梦想实现方面,我看到这么几点,也许是我们在梦想的路上可以借鉴的:
1.“”暴露“”自己的梦想。展示自己对梦想的热爱,甚至是毫不掩饰自己对梦想的热爱。慢慢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你,甚至会主动地帮助你。
2.物理接近。在物理和心理让都让自己接近梦想的地方,给自己强烈的实现梦想的激励。
3.规划和执行。清晰自己实现梦想的路径,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在每个时间节点内达到相应的标准。
4.贡献价值。发现可以为自己提供帮助的人之后,通过为他人贡献价值,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5.主动性。对于自己梦想的东西,直接去找最厉害的人,甚至直接开口去要,发挥主动性。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鲁迪为什么会遇到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为什么会赢得大家的尊重?
1.鲁迪一直坚持自己特别特别清晰的梦想,并且持续不断地为之奋斗,无意中温暖和鼓励了其他心中也有梦想的人,进而赢得他们的尊重。
2.鲁迪主动去寻求比自己厉害的人,能够让自己向其学习的人,能够帮到自己的人。
3.鲁迪在朋友面前总是先贡献自己的价值,和贵人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价值传输,才保持了和贵人之间的互相促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