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的卷轴,总有些故事在不经意间使我铭心刻骨,仿佛久违的尘封之门顷刻之间被人缓缓扣开,终于让里面的深邃重见光明。
故事有真有假,历史有虚有实,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们善于用浪漫的想象勾勒出无数斑斓璀璨的典故,示人以温良恭俭,教人以诡谲多谋,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喜欢听故事,喜欢讲故事,喜欢写故事。一部《二十四史故事》从高中读到现在,十几年的光阴我反复品咂其中往事——微言大义,警世哲理,我以古圣先贤为师,从“因”到“果”,摸索“成败”的规律,冥冥之中有许多感慨和心得体会,让我始终在当代人枯竭的灵思里思如涌泉。
有一天,我与老曾下晚班信步归家,无意间又谈到“大丈夫立天地之间,当有何作为”的论题。
是啊,哪个有志男儿不想在有生之年风生水起,功成名就;哪个热血青年不想在历史的长河中青史标名,慨当以慷。
我建议老曾读一读《二十四史故事》,其虽为一个典型的“理工男”,若让其读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实有难为之嫌。但身居理性与灵性并存者,并不应该被世俗的肉眼轻易定义为或“文”或“理”,探究人与人的关系,探究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之伟之难,丝毫不亚于探究人与宇宙的关系。在我看来探究人与宇宙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讲只是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必然而已!
我给了老友建议,并在网上搜罗了许久终于给他买到了一部和我当年所买一模一样的《二十四史故事》。
这部书是汲取“二十四史”史实精粹,去芜存菁,把庞杂的故事细分为“德操修身”“用间惑敌”“为政方略”“法制明理”“御人用人”“外交伐谋”“军事智谋”“俭财理财”几个部分,仿佛让人从杂乱的菜市场进入了整理得井井有条的超级市场,需要什么货物就到指定区域选购即可。
老曾是一个兜里揣有梦想就敢“仗剑走天涯”的男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成败不足以评价他的人生,成功与否也断然无法改变我对他灵魂深度的欣赏与崇拜,也许我的世界观原本不够宏大,但他是我目前为止见过最为纯粹的“追梦人”——为梦而逐梦,非为其它。
“多读书”,这是我十年前给老曾的建议,他在某时某刻把我的三字建议听进去了,于是他海量的阅读了许多他感兴趣且实用的书籍,诸如时间管理、经济学说、演讲修辞之类的书籍,20-30岁这个时期的确应该是这样,不管什么书,你读就是了,尽可能多一些自己喜欢的书,这是读书的“放纵期”。十年的读书带给老曾的不仅仅是一种激昂的力量和阶段性的可观价值,更是一种没有浪费时间生命的存在感,“存在感”是一个人一个男人活着的重要标识。
年底一过,正月初四老曾就要奔三,我给他买那部《二十四史故事》起,我就想郑重其事给他人生第二个建议——“读史书”。
人生的广度、博度是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所取决,而深度则一定是这个人读的书,理解问题的层次,谋划、预测、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思维决定的。
你很难想象,像老曾这样的“英雄式”人物,如若他不知“秦穆杀马,楚王绝缨”的“帝王心术”,何以聚拢人心,振臂一呼而群雄应之?
秦穆公的御马逃出马厩,被山中野人误食,侍卫抓住野人禀告穆公,穆公不但不杀野人,反而以美酒赐之,并说:“吃马肉不饮酒于身体有碍,我宁愿为民杀马,也不愿为马害民。”而后秦穆公攻打大国晋国,那三百野人听说穆公被晋国军队围困,个个拿着武器,为秦穆公殊死作战,以报答秦穆公当初宽宥其食马不杀并赐饮酒的恩德。于是,秦穆公终俘获了晋侯,秦国崛起。
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喝酒,喝得正欢,蜡烛突然灭了,有个大臣拉美人的衣服。美人扯下这个人的帽缨,告诉楚庄王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拉我衣服,我把他的帽缨扯下来了,你催促人点灯,看看是谁的帽缨断了。”
楚庄王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臣子受辱呢?!”马上命令群臣说:“今天与我喝酒的,不扯断帽缨的话不尽兴。”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最后尽欢而散。
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奋勇争先,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首先杀败了晋军,最终获得了胜利。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大臣说:“我的德行浅薄,从来没有特殊优待过你,你这次为什么奋不顾死呢?”
这位大臣说:“我罪当死,上次宴会上帽缨断了的人就是我,大王您隐忍不治我的罪,我始终不敢因为受人庇护的恩德而不显扬地报答你。我因此一定要为您肝脑涂地,冲锋陷阵。我就是当年帽缨被扯下的那个大臣。”于是晋国被打败了,楚国强盛了起来。
欲成大事者,心胸不可不宽,气度不可不雍,鼠肚鸡肠每责小陋于大义,纵使英雄也落于下乘,老曾吾弟岂可不知!
老曾光风霁月,磊落襟怀,不善疑人。这是一个男人最难能可贵的优点,亦是最致人性命的缺点。
北宋乾德元年,太祖赵匡胤欲任符彦卿以兵权。符彦卿者何也?历仕后唐、晋、汉、周四朝,累官天雄军节度使,封魏王。入宋后加太师,其为将有勇有谋,所得财物悉数分士卒,威名远播。
枢密使赵普屡屡劝阻太祖,不可以予以符彦卿以兵权,认为其名声太盛,太祖不听。
任命符彦卿主持国家军务的诏令已经从内廷发出,赵普却把它揣进怀里带入宫闱,赵匡胤怒气冲冲问道:“你复入宫闱难道又是关于符彦卿任命一事吗?”
赵普见状,忙言“不是的”,先顾左右而言他,最终还是拿出了关于任命符彦卿的诏令。
赵匡胤见状,好没气的说道:“果然如此,诏令为什么在你手中?”
赵普连忙解释:“是我推托说诏书上一点措辞有误而留中不发。为的是陛下能够深思厉害,再三权衡……”
话音未落,赵匡胤非常不耐烦的申饬道:“你相疑符彦卿如此,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待符彦卿甚厚,难道他还会有负与我吗?文人大抵相轻,哼……”
赵普不卑不亢,有条不紊、义正辞严说了一句:“陛下当年又为什么辜负了周世宗呢?”(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
赵匡胤一时语塞,联想起周世宗待自己的君臣之义、知遇之恩不可谓不厚,自己不也照样发动了“陈桥兵变”取而代之?关于任命符彦卿的诏令也就不了了之……
君子不疑人,君王则不可不“疑”,这个“疑”并非怀疑他人,而是质疑自己的决定、质疑自己对身边的人的任用是否得当、合乎情理。成全一段感情或者义气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可能避免让有争议的人出现在有争议的事情和位置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有一个朋友频频寻身边的人借钱,有一天找到你,你虽然瞧不起他这种荒凉度日的摆烂生活,但又于心不忍割舍昔日情义,你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借,因为不借最多让他埋怨你一时,但是借了你明知道他肯定不还,势必因此感情破裂,哪怕是搪塞不借,二人彼此心中心知肚明——为什么不借?当有一天借钱的人山穷水尽终于逼得自己振作起来,他倘若良心未泯,不应该责你反而应该感谢你,你的“不借”反而成为了他发愤的动力。
你仅仅是在他居心不良的时候拒绝一次借款,但你的人和情一直还在那里。就好像一度吃喝嫖赌的吴孟达找到昔日训练班同学周润发借钱还赌债,周润发一口拒绝。吴孟达说那一刻他最恨的就是周润发,他发誓一定要东山再起好好拍戏让他后悔今天这个决定……结果吴孟达真的风生水起了,成为了香港影坛乃至中国影坛最出彩最昂贵的黄金配角,但他却说:“我这辈子最感激的还是周润发……”
做“及时雨”是大丈夫应该有的表现形式,但做到精准“及时”才是男儿英雄本色,光和热要释放对的人才有积极作用和意义,否则赔了夫人又折兵,损害自己利益不说,恩反成仇徒添烦恼,企图通过外界力量帮助“烂人”改造永远是蠢人的自我感动,“烂人”永远只能被逼入绝境而尚可有一丝自渡的希望。
老版央视《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改编原著最成功的桥段:
姜维叫阵迷惑邓艾,命令手下士卒辱骂邓艾曾经是一个放牛娃的出身,骂邓艾之子邓忠“小牛犊子”,言辞粗鄙刻薄,语言辛辣不屑,邓忠忍无可忍要出去迎战,邓艾厉声阻拦:“哪里去?!”
随即又柔声感慨,教育儿子:“难得姜维劳神,将我往事访得一清二楚。想我幼年丧父,年方十二,为农家放牛,奉养老母,发奋攻读,才有今日。我以牧牛为生,自然爱惜牲畜,揣情度理,近乎人情,不为辱也!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
这一段教育子女的台词在我看来足堪“封神”,大丈夫能屈能伸,“伸”则容易“屈”则万难,尤其是若我和老曾这样性如烈火的刚强自尊之辈,不能不以此先贤忍耐之力为师,去骨骼中虚硬之燥,凉热血而养精神,细水长流方能立于不枯不败之境。
倘若老曾勤用十年细读史书,他的人生会达到怎样殊胜的豁然之境啊?!恕我愚钝,难以想象和估量,书买了几个月下去了,我一直没有开口问“老曾,你把《二十四史故事》读了几页了?”以后我亦不会问,但我相信只要是男人到了某一年龄阶段就总有一天会在某一时某一刻某一秒和历史扑个满怀——不粗劣妄评不信口雌黄,认认真真研究历史,将里面的人情世故、深谋远虑之精髓潜移默化到自己身上到旁人身上,这是我一直做的事情,也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
老曾与《二十四史故事》,就在今天,你也可以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