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脍炙人口、浅显而又饱含哲理的小诗,中国凡是读书识字的人几乎无人不晓,他的作者就是唐代著名的田园派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主要主题大多围绕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七言诗见长。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田园诗。由于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与之齐名的王维晚于他的,可谓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
有人说孟浩然寄情山水,压根就不想当官罢了!其实不然,他早年就有志用世,只是因为仕途困顿、命途多舛,不得已才回老家修道归隐终身。
唐代的知识分子当官的途径比较广泛,比如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从军边塞,建功立业;进入幕府,如杜甫、李商隐等都有入幕的经历;漫游山川,既可陶冶性情,又可结交名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隐逸,即为仕而隐,很多文人隐居终南山而得名后出来做官,故有终南捷径之说;经人引荐等等。实际上,漫游和隐逸都是以退为进地提高自己知名度的绝好方式,而最终因为声名远扬而经人引荐步入仕途等。
生于湖北襄阳一个小康之家的孟浩然20岁就灵气毕现,奠定了他一生的诗歌风格。他在40岁之前所干的事是时而远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时而隐居,间或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阶。可以看出,他还是一心想出仕,一展抱负的。
他在其诗作中不时有"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之类的表述,意思是: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说白了,他还是希望有达官贵人引荐他入仕。
干谒是唐代文人为推销自己求官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去拜访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心迹。说这是“走后门”也不为错。他们去干谒时往往附带呈送一些自己写的诗文,以期赏识,这就是“干谒诗”或“干谒文”。
长期干谒不见效后,40岁的孟浩然游学长安,不得已去参加科举考试,应进士举不第。但是他随后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可以说响彻京城,并与当时在京的诗坛绝顶高手王维相交甚厚。
他长期逗留京城求官,某种意义上又回到“干谒”的老路,仍留在长安不时献赋以求赏识。他和当时的宰相张说交情颇深。据说有一次张说私自邀请孟浩然进内署(以孟浩然的白丁身份这是违规的),正好遇唐玄宗来到张说内署商量政事。
孟浩然只得慌慌张张地躲避到床下。张说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孟浩然出来见驾。孟浩然抓紧千载难逢的机会表现自己的诗材,自信满满地吟诵了自己的一首诗。不料他可能兴奋过度,不小心吟出一句“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
看样子孟浩然是长期求仕的路途不顺畅,有点埋怨和酸溜溜的意味:圣明的君主抛弃了他,朋友们也疏远了他。唐玄宗颇听了颇为不悦,反驳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你又没有找我求过官,自然不存在我抛弃你不用的说法,你为什么要污蔑我?),犹言说他只是为了嘴皮痛快而无端生事,信口开河。
看来孟浩然犯皇帝老儿的忌了!要知道随口玷污他人“清誉”是让人着恼的,何况他孟浩然是污损的“圣朝”、“圣君”的清誉,唐玄宗自此坚决不用他了。盛唐有的是名士风流,多一个孟浩然不多,少一个孟浩然也不少。
按说,孟浩然生于唐盛时期,本身是出于官宦之家,早年又有用世之志,可还是由于种种机缘,他一辈子没当上什么正儿八经的官员。最后他只有回归襄阳,漫游吴越,以诗酒田园终其一生!正应了另一位唐朝诗人贾岛的一句话:“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