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2第六次小组会
时间:20180801 地点: 第一世界广场 教练:慧文
人员:慧文 谭博 张会 姚琳 言米 分工:时间官,谭博;主持,张会; 记录,姚琳
要求:
第一轮①说这一周的做得好的(收获)和可以做得更好的(待收获)②说说这一周的困惑;时间每人控制在5分钟之内,要求精简高效(简练)。
第二轮①内部人员简单回应,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②回应要求包含两方面。A、给同伴按确认键(确认同伴的收获)B同理同伴,化解情绪。
第三轮①案例分析,②角色扮演。聆听,同理,转换,剥洋葱。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化解情绪。
人员收获:
① 觉察加强,能更快的看到自己的情绪,化解情绪的时间也快。
② 通过学习知道了自己不应该去评判,口里不说,表面矛盾看似化解。
③ 运用二阶的沟通技巧,在生活中得到很好的回馈。家人之间更加团结,理解,和谐,温馨。
人员困惑:
① 内心有点恐惧,觉得以前的方法不对,新的方法还用不出,有点无力改变。
② 如何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内在动力,更好的规范孩子行为习惯。
③ 不去评判,表面平静了,但内心还是放不下,纠结,总觉得他们不对。
案例分析一
事件描叙:
主角以前看到妈妈和奶奶冲突时,总是站在奶奶一方帮奶奶觉得妈妈不应该。比如:奶奶要帮助妈妈,妈妈不接受。主角就会觉得奶奶是好心,妈妈为什么就不能接受?接受了就皆大欢喜。妈妈真是搞事情。学习后,觉得也能理解妈妈了,不站边了。但觉得奶奶不对,妈妈也不对,自己不知道怎么办,很烦。
教练经典回应:
A、主角能看到两人情绪背后的爱,但接受不了两个人相互针对的方法。
B、 主角想站在妈妈和奶奶之上对事情去评判,而这显然有难度,是次序错位。
C、 主角难受,是自己的伤痛浮现。是主角自己接受不了妈妈对奶奶的这种方式。
① 表面上她用了代入法,她以为奶奶很不舒服,所以想帮奶奶。其实是她自己感到很不舒服,觉得妈妈这样不对。其实奶奶和妈妈用这种方式交流了几十年,她们本身可能并不觉得有那么大伤害。
② 最内在的原因是,奶奶和妈妈的争吵,让她想起小时候妈妈对自己的武断唠叨和不理解,触动了旧伤按钮。平时憋着不敢说,现在借助奶奶的威严和矛盾去评判妈妈,搞搞妈妈,让自己小时候的不被妈妈理解的情绪得到释放。
③ 学习之后,知道作为晚辈不能站边,但自己的这些情绪并没消除。头脑知道不应该站边,心里还是放不下,头脑和心开始撕裂。
④ 如果主角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去评判,就会加重双方的伤痕,造成新的伤害。站在两人之上去评判,会激发妈妈的更大的不满,不断的解释或更多的数落奶奶的不是,这会火上加油,加剧奶奶和妈妈之间的矛盾。
D解决方案:
a觉察出自己的疼点所在,搞定自己的情绪,穿越自己,让自己身心合一的平静,而不是去评判。穿越自己的方法可以用火势呼吸,V呼吸等方法一个人发泄疗伤;也可以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化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
B当自己真的没有情绪后,可以去聆听和支持妈妈或奶奶。去同理,去照镜子,让她们自己知道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化解当事人的情绪。这样矛盾冲突就会越来越少。
附疗伤的路径:
① 觉察:觉到到自己情绪背后真正的原因和伤痛。
② 转念:把焦点从对事情的关注转到对自己内在的调整。
③ 释放:情绪很隐性时,可以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把难受、委屈、愤怒等情绪都 表达出来;情绪很显然时,用火式呼吸,v呼吸,或其他任何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发泄方式;让情绪出来流动。最后达到身心合一的平静。疗愈自己。
④ 自己疗愈后才可以去疗愈别人。⑤ 聆听 ⑥ 同理 ⑦ 剥洋葱 ⑧ 化解当事者的情绪。
案例分析二
事情描叙:主角觉得,6岁的孩子虽然对外面的人很礼貌,很乖巧,但对外婆容易对抗,总是顶撞外婆。妈妈觉得孩子应该改变,就要求孩子不要顶撞外婆,要听外婆的话。
暑假孩子去外婆家游玩时,妈妈还对孩子说:“孩子,你不要对外婆不尊重哦,千万记住,不要对外婆不尊重哦。”孩子表面上答应得很好,但实际还是顶撞,照样顶撞。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大事。
而且外婆管孩子的方式也的确不怎么好,外婆很能干,做事速度又很快,对妈妈也比较强势,比较喜欢控制孩子。但妈妈不好意思说外婆。
教练经典回应:
① 妈妈老是对孩子说:“孩子,你不要对奶奶不尊重。”这其实是一种批判,指责,站边,不会缓和局势,只会激发矛盾。
A一方面,孩子虽然小,不敢反抗。但内心会觉得,“妈妈总是觉得我不好,妈妈和外婆是一起搞我”。会对妈妈有意见。
B另一方面,孩子对外婆意见更大,“你找我妈来搞我,让我妈认为我不好,我不喜欢你。”孩子对外婆更不接受,更容易产生对抗行为和情绪。 C所以觉得孩子累教不改,越教越不改。
② 我们鼓励孩子对抗。对抗时,孩子是有力量的。如果硬压下去,孩子在外婆这边的力量消失,就会变弱;孩子有可能在别的地方以更强的方式释放出来。如果别的地方也不能释放,就会郁结。
③ 问题还小的时候就立马觉察处理是最好的,不能一直放任。小事不处理,就会一直在那里积累,就会积累成大事。
解决方案:妈妈能做的事
① 对孩子,从内心接纳孩子。不批判,不指责,不指教,不担忧。等事情过去,孩子情绪平和时,积极聆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告诉孩子正确的应对方式。
比如:用引导的口气(而不是直接说教):”孩子,你的感受妈妈很能理解,你觉得该如何应对?”用分享的语言:“孩子,外婆以前也这么对我,我当时是。。。。。”
② 对外婆,既不能忍让也不要僭越,保持界限。对外婆哪怕是很小的控制行为也要立马觉察,温和而坚定的守住界限。妈妈的做法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比如:外婆对同一件事老说老叨叨。妈妈可以用坚定而愉快的语气跟外婆撒个娇:“妈,我知道了,再说我就烦啦。”等等。
注意:有评判,就没有信任,没有安全感。
案例分析三
爸爸管教孩子,妈妈不作声。孩子会觉得妈妈不帮孩子不爱孩子。怎么办。这种情况,首先要同理孩子,让孩子情绪流动。然后再告诉孩子真相。
妈妈:“刚才爸爸批评你时,你很难受,你希望妈妈帮你,和你一起来对抗爸爸“。孩子:“对啊,对啊,我们两个联手就能搞赢爸爸了“。
妈妈:“嗯嗯,如果这时有人能帮你,能制住爸爸就好了。你觉得妈妈在旁边什么都不说,不帮你,你对妈妈很失望“。孩子:“就是啦,你真的很坏。”
妈妈:“嗯嗯,看起来,你真的很生气很委屈。” 孩子:‘哇,就是。。“哭起来。让孩子哭,让他哭出来,让他情绪流动。等到孩子情绪发泄完毕,情绪稳定下来。
最后,抱着孩子告诉他:“如果我帮你,爸爸会更生气,发更大的火,对你的伤害也会更大。所以,妈妈不说话是在帮你,在保护你,妈妈是爱你的。”
角色扮演案例太长,就不在这里体现了。
精彩花絮记录:
A“孩子,这个事情问爸爸,妈妈在开会,没时间。”“老公,我在开会,孩子用手机的事你决定。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我无条件接受。
B比控制手机更重要是创造一个比手机更有乐趣的环境。 让家人用好的习惯相处。避免双重标准。
C开车时,老公总在耳边大声指挥,快点、慢点、左拐、右转,让人很烦。但说了一句话:“老公,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开过车的。”老公立马闭口。
D“老公,我倒没事,我没上班,今天耽误的事推到明天就好;我只担心你自己,今天这么晚,明天还要上班呢。”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