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终将不凡

作者: HeyMom养育研究所 | 来源:发表于2017-09-13 14:17 被阅读0次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妈妈,我要一个手机,我要用来查学习资料。我好多同学都有学习机来辅导自己的学习。

    妈妈:“不行,妈妈身边朋友的孩子买之前都说是拿来学习,你看他们现在,不都玩游戏玩得很嗨?你肯定会拿来玩游戏的。

    图片源于网络

    “妈妈!我要帮你洗碗!” 妈妈说:“你还小,大一点再说吧。”

    学习的时候,连续几次没考好。妈妈说:“考不好就算了,也不一定非要读大学!”

    小时候,我也常听到爸爸说:“你看别人都做不到,你肯定也做不到。”“没关系。”“尽力就好”当时的我只是说:“好。”但不知为什么,心里却变得难过起来。

    其实很多时候,言语的背后,代表的其实是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或者说是期望度。我们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就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它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也能转瞬变为其阻力。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曾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预想和我们的期望会导致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ing prophecy)的发生。

    自我实现就是一开始对一个对情景的错误定义,引发了新的行为,最后使得这个错误的定义变成了现实。简单来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一位校长雅格布森还对此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将其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即,你越是期盼某个人好,他就会变得越好。这样的结论也适用于父母和孩子。当我们相信他能做到的时候,我们在这过程中所展现的行为应该大多都是带有激励性的。

    而当孩子感受到这种激励,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更有动力,Ta最后的成果就可能达到我们的预期,甚至做得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好。

    孩子会因为我们的期望变好。但他也可以在我们的期望中变差。马克·斯奈德和比尔·斯旺发表过一个研究,在这里面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些大学生参加了一些反应比赛,两人一组,在24次实验中,比赛谁反应更快。

    事实上,这些期望是随机分配的,他们并不知道学生B实际上有多么争强好胜。但这些期望的影响极具戏剧性。

    当学生被引导认为他们的对手非常好胜时,他们火力全开,武器升到高强度噪音的时间占61%,但当学生期盼一个可与合作的对手后,他们的武器达到高强度噪音的时间只有28%(见下图)。

    (上图学生B在实验中的期望值相关数据,蓝色代表攻击性,另一个代表期望合作度)

    同时,作为回应,那些被期望是好斗的学生会进行反击。皮格马利翁效应使事情变得消极了,你越是期盼某个人糟糕,这个人就会变得越糟糕。

    而在实验的第二阶段:

    由此可见,我们身边的人对我们的看法和信念对我们的影响之大。它可以是积极的,也能转瞬之间变成消极的,并且当他们离开我们后,这种信念和看法对我们也能产生持久的影响。

    对应到儿童教育中,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家长们也许会在语言上鼓励,但内心想的可能却是:哎,看来他在这方面真的是没天赋,强求不得。

    这时候孩子会怎么样呢? 孩子一定会感受到我们内心没有说出口的话,“爸爸妈妈也认为我没什么天赋吧!”

    这样的事渐渐发生的越来越多,孩子总是学不好数学、学绘画学到一半就学不下去、学游泳也是。。。

    直到有一天,仿佛没有一件事能让孩子成功地完成,每次遭遇到困难,孩子总是会觉得束手无策,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运气不足,而非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于是,孩子会觉得:

    “不管是我自己想做的,还是爸爸妈妈要求做的,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我可能真的什么事都做不好吧。”

    更可怕的是,这种不自信会长久地延续下去,抵达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究竟如何才能让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孩子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真的从内心相信孩子能做到吗?只有当我们从内心相信孩子,孩子才有可能达到我们内心的期望。

    就像很多教孩子骑自行车的爸爸,当始终觉得孩子会摔跤的时候,我们会在孩子摔倒之前就扶住Ta,甚至来不及让孩子学会去摔跤后重新开始。而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到的父母,也许会帮孩子带好头盔、穿好护膝,选择安全的练习场所之后,放手、走开,让孩子自己前行。

    孩子是敏感的,他们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去感觉到我们对他们的真实看法和期待。正视自己的内心,学着从内心去真正地信任孩子能做到,那么,相信他们也不会令我们失望。

    第二,学会正确地称赞自己的孩子。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幼稚,他们最强烈的需求和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来自父母的鼓励。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代很少称赞或肯定,就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发展,甚至导致他一生的个性缺陷。

    不过,这种相信并非是盲目的相信而是告诉他:你能做到的,但是需要努力,你需要拥有相关的知识、技能、策略乃至资源。

    你可以说:你做得很好,因为你的努力,你养成了好的习惯,你获得了知识与技能。

    你对他的信任与期待,也许就是对他最大的赞美和激励。

    小孩子是很容易满足和激励的,就像至今我还记得,曾经有一次回家,在不经意间夸奖了自己的弟弟,当时他的眼睛里仿佛闪烁着光点的样子。

    第三,当孩子遇到了困难,可以告诉他:“你只是暂时做不到,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并和他一起分析他遇到困难的原因,告诉他,如果要达到目标,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曾经一个朋友陪孩子做衡量儿童专注力标准的小测试——舒尔特方格,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识数不全,所以总做不出来,而且每次做了没多久就会表现得很焦虑。

    这时,朋友就决定先让孩子识数,识数以后,先让孩子从1找到10,当孩子完成目标后,又从1找到15,层层推进,最后孩子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这个小任务。

    其实,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多一点信任、多一点期待,多一点激励,让他能更自信地走向未来。

    最终,孩子会成为我们心目中真正期望的样子,只要为人父母的我们,真的相信,他们可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孩子,终将不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nk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