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高尔基

作者: 侯泰而 | 来源:发表于2017-12-19 09:48 被阅读45次

    曾看到一篇文章,认为把鲁迅比作“中国的高尔基”,对鲁迅是一种侮辱。因为高尔基写过一些粉饰现实的文章,说了很多谎话。应该承认,这种立论很有一些道理,高尔基也确然在前苏联时代被当作吹鼓手来用过,这些缺点是不容掩盖的。但高尔基似乎真的就一无是处,应为人所不齿呢?我看未必。

    首先,高尔基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不可能保持百分之百的“良知”。换句话说,就是他有表达正义的欲望,当局也不可能给他机会。况且,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早就注定了整个社会只能出现一种声音。即使你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表达良知,所得的结果也无非两种,一种是依照当局的意图发言,一种是放弃自己生命或自由。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舍弃生命的勇气。正因为如此,高尔基写下一些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文章,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此再作一点推论,伟大如鲁迅者,在此种状态下会有什么举动呢?曾看到王泽义的短文《“假如鲁迅还活着”》,清楚地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有人问当局,“鲁迅如果活到现在会怎么样,答称要就是不写,要就是坐牢继续写”。实际上可以想见,坐牢了的人,怎么会让有条件继续写呢?所以,站在当时的环境下来考量高尔基的行为,或许会对其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如此一来,我们也可以说,把鲁迅称为“中国的高尔基”,固然并不十分贴切,但也不见得就是“侮辱”。

    从史实看,高尔基总体上还是保持了正直善良之心。这可用事实进行说明。1921年,高尔基就因为坚持“良知”而被逼离国。那一年,列宁治下的前苏联发生严重灾荒,伏尔加河流域人们的生活惨不忍睹。基于人道与良知,高尔基发起成立了饥荒委员会,成员有克拉辛、卢那察尔斯基等一些社会名流。因为灾荒十分严重,名流们要求派代表团到西方去寻求富国赈济,并要求监督救灾物资的分配。这可是极为“反动”的要求,结果遭到当局拒绝,并全部被捕。高尔基是这个委员会的发起人,对于这个结果,自然十分震惊,于是动用自己的力量,四处奔走,进行营救。这与当局的意图出现极大的距离,给当时的领导人增添了许多“麻烦”。当局觉得他非常“碍事”,采取措施让他出国“疗养”,实际上是逼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此为一例。

    被迫在国外生活了十多年后,前苏联已经换了领导人。这个时候的当权者斯大林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他回国。高尔基曾写过一部《列宁》,对树立列宁的“巨人”形象产生过巨大影响。为此,斯大林也想让高尔基写一本《斯大林》,为自己贴点金,但高尔基至死都没有写这样一部书,后来他遭到斯大林的软禁,据说与此有很大关联。同时,对于遭受迫害的作家,高尔基总是尽力帮助与营救,使他们逃脱噩运。比如作家加米涅夫在担任科学出版社社长期间,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群魔》。书一出版,即招致严厉批评。高尔基及时发表《关于“群魔”的出版》,对加米涅夫进行支持和保护。鉴于当时高尔基的地位,当局放过了加米涅夫。此又为一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参见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蓝英年教授的有关著作),只是在历史的迷雾中,高尔基的真实面貌逐渐变得模糊。考察历史,最好还是有一种整体观,只取一端,很可能对历史产生片面的看法,也是不科学的。孔夫子早就教导我们:“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治学其实亦该如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误解的高尔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qb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