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课】借物寄情的角度

作者: 江岚_美国 | 来源:发表于2020-08-18 09:45 被阅读0次

1)蝉声聒噪带来的“烦躁”——典型先抑后扬的落笔

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关键的情绪转折,也是文意的转折。

3)“想起秋天的颜色”——不是一般景语,而是从侧面强调题旨。

4)不管生命多短暂,都应该全情投入,认真对待每一天。

5)引申的哲理意义:“珍惜时间”、“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认真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每件小事”、“积极向上,绽放最美的自己”……

1)虞世南的“清”与“贵”;

2)陆畅的“客心”与“乡愁”;

3)薛涛的“声连”与“身远”;

这几首诗的题材是一样的,抒写的角度却完全不同。句句都是在写蝉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句句都是在写作者自己。通过所咏之物所表达的情感、志向或领悟,和吟咏之人的生活经历、创作状态、精神境界是分不开的。而文字里包涵的这种个性化,个人的投射,才是构成文字独特性的源泉。


上一篇:【初中作文课】托物言志的结构

下一篇:【初中作文课】借物寄情言志的作业精讲

相关文章

  • 【初中作文课】借物寄情的角度

    1)蝉声聒噪带来的“烦躁”——典型先抑后扬的落笔 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关键的情绪转折,也是文意的...

  • 【初中作文课】借物寄情言志的作业精讲

    以日常生活的普通物件为主题,首先需要的是用文字为静物素描的功夫,这是作文训练中难度较大的一项基本功。 这篇作业选取...

  • 以《白鹭》为例》,说说如何借物抒情

    文/涅阳三水 这一单元一共四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有的借物抒情,有的借物喻人,有的寄情于事。 总...

  • 借景寄情

    戴着面纱的不一定都是人, 天地和山水之间, 也会有遮遮掩掩的时候。 看不透,未必是坏事, 看透了,也不总是好事, ...

  • 亲近草木,爱上生活,相看两不厌。

    人活一世,或寄情于人,或寄情于物,或寄情于山水;亦或寄情于某一种爱好,书法、绘画、音乐等。 移情于物,移情于景,精...

  • 初中美术试讲稿

    1、方寸钤记-藏书印试讲稿 2 2、构图的作用试讲稿 3 3、寄情山水试讲稿 4 4、借物寓意试讲稿 5 5、色彩...

  • 【初中作文课】托物言志的结构

    1)贝壳是哪里来的?——交代具体的“物”是什么。 2)贝壳的外观描写——交代具体“物”的外部特征。 3)点明“我”...

  • 以石为乐

    有人认为玩石之乐,家中满石为幸福。 我则认为: 人不过玩弄自家的苦主,又与石、竹、木、玉、瓷何干? 不过借物寄情罢...

  • 语文笔记(下)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

  • 作品

    用情于人,不如寄情于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中作文课】借物寄情的角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yf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