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国刚 |廉价“救命药”断供现象如何治理
最近,《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很火爆,这与题材击中了人们心中的痛不无关系。医疗、教育和房子作为压在百姓身上的大山,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都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与药品有关的一个现象是廉价“救命药”经常断供,例如廉价抗癌药“放线菌素D”,乳腺癌“救命药”赫赛汀等。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如果只是头痛脑热之类的小病,对“救命药”不会有多少的了解,只有得了重病,求医无门或者面对高昂的医药费时,才会对买不到廉价“救命药”有切肤之痛。
(摄影:厉国刚)
既然是“救命药”,为什么会买不到?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作为市场体系下的医药公司,奉行的往往是利润至上原则。“救命药”死就死在廉价上。廉价意味着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药厂不愿意生产,药店不愿意进货,医生不愿意开方。
完全市场化的破解之道,自然就是涨价。放开价格管制,让那些整体用量小、适应症窄、同时疗效又不可替代的“救命药”的价格上涨到药厂有利可图愿意生产,药店和医院愿意进货销售的那个价位。
在实际上,许多廉价“救命药”就是这样做的。它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改头换面,换一个新的包装,改一个新的名称,变了规格剂量,但药品成分没变,价格则蹭蹭地涨个几十倍,以“新药”的身份继续存在。这也就无怪乎为什么每年有上万种新药被批准上市了。
(摄影:厉国刚)
当然,完全依靠市场之手予以调节,“救命药”或许在市场继续存在,不过廉价是肯定不可能的了,从而老百姓可能买不起,依然救不了命。另一方面,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一是它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二是老百姓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了解各种药品,容易被蒙骗,因此,完全放任不管,显然有悖救死扶伤、公平正义等原则,在常理上说不通。可见,这条路未必可行。
那么,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食药局这个有关部门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中国,有些乱象是有关部门不作为,或者乱作为造成的。该作为的时候不作为,不该作为的时候瞎折腾,是很难解决问题的。不过,如何才能该作为的时候作为,不该作为的时候不作为,则需要多听听民众的呼声,多想想百姓的利益,或者说,需要对有关部门进行基于民众的利益和意志的考核和监督,让权力无法高高在上、肆意妄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摄影:厉国刚)
那么,暂且就事论事,做些可以做的事情吧。
由于大多数药品的利润空间非常大,而廉价“救命药”相对而言显得没有利润空间,而不愿生产,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为此,可以让廉价“救命药”适当涨点价,让老百姓能够承受得起,医药公司又能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最好,不然,给予这些廉价“救命药”一定的政府补贴,让药品在相对廉价的同时,继续有货可售,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并且,可以建立廉价“救命药”政府储备制度,对药品市场进行定期监测,一旦发现廉价“救命药”断了供,就予以补货,确保有效供给。
同时,建立强有力的监管制度,对那些故意不生产、不销售廉价“救命药”的医药公司予以重罚。除了依靠政府部门,还需要鼓励群众通过畅通的渠道予以监督,提倡媒体进行必要的曝光。
其他可用的措施其实还有很多,我想依靠如此强大的政府体系,解决这一点小问题,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要让有关部门在该作为的时候,能够主动作为,或者老百姓有渠道和权力要求他们有所作为,这才是正道。
(厉国刚 博士、副教授,微观大道公众号原创出品168号,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