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戴氏春秋
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12 鲁文公在位时期“军行”与

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12 鲁文公在位时期“军行”与

作者: 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 来源:发表于2024-03-09 06:43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鲁文公在位期间(前626-前609),最主要的政治格局变化为臧孙辰于文公十年(前617)以高龄去世后,公子遂总算登上了执政宝座;而“桓族”经过不断努力,尽管遭遇了孟氏衰落的变故,叔孙氏、叔仲氏和季氏终于通过不断“登位”掌握了“军行”四将、佐之中的三席。此最终在文公去世后遭到了公子遂的反扑,导致左军将叔仲彭生被杀,“庄族”的东门氏仍牢牢控制政权和军权。

        我们以执政的臧孙辰去世(前617)为界限,先看看文公初期(前626-前617)鲁国的历次军事行动:

    文公初年的军事行动

        此阶段基本延续了僖公晚年的邦际秩序,即基于“践土之盟”后形成的以晋为盟主、“尊王攘夷”之秩序。期间齐国国君齐昭公在位二十年(前632-前613),对外政策相对温和,鲁无齐、莒之难,又有周、晋、卫、郑之盟,所以本土相对安全,又能够仅以一军之力履行盟约,协助晋国的征伐。因此文公在位的十八年间,并无发生过一年之内需要两次动员得局面。由于臧文仲已经年逾古稀,再无精力亲自帅师作战,故军事主要由司马公子遂主导。

    鲁文公元年(前626)

        首先一次容易引起误解的事件在文公元年(前626):

        ……秋,晋侯疆戚田,故公孙敖会之……(左传.文公元年)

        公孙敖也即孟穆伯参与此次“疆戚田”的规格究竟是怎样的?首先看晋国此次的军事行动 : 

        ……晋侯朝王于温,先且居、胥臣伐卫。五月辛酉朔,晋师围戚。六月戊戌,取之,获孙昭子……(左传.文公元年)

        在夏天晋伐卫,并且攻克了卫国除都城之外的“大邑”戚,因此当公孙敖秋天会晋侯于戚的时候战役早已经结束,晋国取得完胜。公孙敖可能仅仅是去拜会晋侯,并不是说“帅师疆齐田”,因为晋国大军压境,根本不需要鲁国出兵协助,且戚邑在黄河东岸,跟鲁国也不接壤,没有可能分给鲁国一部分。所以此次行动谈不上军事动员,公孙敖可能带领少量家族常备武装随行,代表鲁国君臣去表达道义上的支持而已。

        晋国此次占据戚邑,直到七年后(前619)由于赵盾新执政,为了稳定外部局势、结好诸侯才归还给卫国:

        ……八年春,晋侯使解扬归匡、戚之田于卫……(左传.文公八年)

    鲁文公三年(前624)

        文公三年(前624)应盟主晋国的要求,鲁国履行盟约随从诸侯出兵讨伐楚国的仆从国——沈国:

        ……三年春,庄叔会诸侯之师伐沈,以其服于楚也。沈溃。凡民逃其上曰溃,在上曰逃……(左传.文公三年)

        由于此年叔孙得臣实佐左军:

    文公三年两军将、佐

        上一次鲁国动员为僖公季年(前627)公子遂帅右军复伐邾,因此叔孙得臣此次会诸侯伐沈动员了左军参战。由于实力悬殊且楚国救援不及,沈国很快就崩溃了。不过作为报复,当年冬天楚国围困了自齐桓公称霸时起就追随中原诸侯的江国。此次晋国来不及动员诸侯,先后派遣先仆伐楚,后又派阳处父与王叔桓公率领的周师联合救援,逼退了楚国息公子朱所帅之师。

        鲁师在伐沈之役中积极参战也赢得了晋国的尊重,同时晋国也感到了楚国的军事压力。于是在当年冬天,叔孙得臣又陪同鲁文公前往晋国改盟,并得到了晋襄公的礼遇,以挽回上一年(前625)仅以大师阳处父盟鲁侯带来的羞辱:

        ……晋人惧其无礼于公也,请改盟。公如晋,及晋侯盟。晋侯飨公……庄叔以公降,拜……晋侯降,辞,登,成拜。公赋《嘉乐》……(左传.文公三年)

        不过晋国的补救措施没有能够挽回颓势,楚国随即利用地利之便连续攻灭了江、六、蓼等国,晋国对此鞭长莫及。随着一系列老臣的去世以及晋襄公意外的早逝,晋国随即陷入诸卿争位的混乱之中,霸业急转直下。

    鲁文公七年(前620)

        在公子遂参加晋襄公的葬礼(前621)之后,鲁国似乎得到了晋国新执政者赵盾的某种默许,于是次年(前620)主动出兵:

        ……七年春,公伐邾,间晋难也。三月甲戌,取须句,置文公子焉,非礼也……(左传.文公七年)

        此当为鲁文公在公子遂陪同下主动攻击邾国。须句本已经在僖公二十二年(前638)为鲁国攻取并复立其君,不过当年由于僖公之右师遭遇“升陉之败”,预计于当年再次被邾国夺取。虽然僖公三十三年鲁国曾经夺取訾娄以报一箭之仇,但是正式重夺须句则在文公七年才得以实现。此役文公以右师轮换出战取得全胜,不过考虑到臧文仲已经接近八十岁,应该没有随军参战。

        当年夏天(前620),赤狄大举劫掠中原等国,并越过卫、曹、宋等国一直深入到鲁国之西部边境,没有鲁国迎战的记载,估计狄师很快退去,没有来得及集结兵力进行驱逐。鲁人随即通过盟主晋国予以施压。由于晋国内部也面临立新君的争议,所以赵盾暂时无力干涉,只好通过流亡在狄的狐射姑予以口头谴责。

    鲁文公九年(前618)

        由于对诸卿登位顺序及结果不满,晋国于鲁文公九年(前618)发生了两派卿大夫的公开冲突,虽然最终以赵盾一派获胜,但从此在与楚国的争霸战中陷入下风。楚国当年趁机出兵迫使陈、郑等国屈服,赵盾勉强组织诸侯联军救援不及:

        ……公子遂会晋赵盾、宋华耦、卫孔达、许大夫救郑,不及楚师。卿不书,缓也,以惩不恪……(左传.文公九年)

        注意此处虽然鲁国以公子遂出战,但考虑到上一次文公七年伐邾(前620)动员过右军,所以此次出战应轮换为左军。那么公子遂的出面就跟所在“军行”没有必然关系,而与其“卿序”有关。

        这一年晋赵盾为盟主理当出面,而宋国将领华耦的身份参考下表:

    宋昭公二年六卿

        一方面华耦身份确实为司马;另一方面宋国诸卿排序又不以固定卿序,而是综合考虑年龄、资历、职务和家族势力对比等因素。此时宋六卿中“戴族”与“桓族”各居其三,华元此时尚且年轻,刚刚接任“庄族”的公子成为右师,因此司马华耦当为仅次于左师公孙友的次卿。

        再看卫国的诸卿之中,卫国参与“宛濮之盟”(前632)的宁、孙两卿中,孙庄子早逝后,继任的孙昭子又死于鲁文公元年(前626)晋先且居攻取戚之战,而孙免估计尚幼,所以执政之两卿当为宁俞(武子)和孔达。孔达的职务虽然不是司马,但也对应次卿(即“大司徒”或“行政”)身份:

    卫成公十七年大致卿序

        结合上述诸国出阵的将领信息,尽管此次鲁国轮换的是左军出战,但是带兵者当为次卿暨大司马公子遂。此与我们前述的“规律二”相合,也即军卿帅师参战首先考虑与会其他诸侯派出卿的身份,其次才是轮换出战之军的对应主管将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12 鲁文公在位时期“军行”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iy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