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是一门久远的技术,无书无诀,只有口传心授,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相关用语是传人杨真海师傅自己总结的。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刘力红教授的新书《黄帝内针》的时候,就觉得那些用语不够正确,所以我根据中医的术数原理,对黄帝内针的理法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总结,详见《黄帝内针》。最近看黄帝内针的应用案例,大家都是延用杨师傅的说法,使我产生了订正术语的想法,于是决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论述。
“识证(症)”——定位
《伤寒杂病论》是用言字旁的“证”,我们现在以为是证候的意思,其实是症状。详见《《伤寒杂病论》的“证”是什么?》。所谓“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就是根据脉象(三阴三阳)、症状(五行脏象),判断邪气逆传至何经,随着症状的变化来施治。严谨有度而又灵活应变。

“证候”是后世才形成的术语,是指对病情的总体把握,无可厚非,但是没有还原出《伤寒杂病论》的辨病思路,《伤寒杂病论》的辨病思路是有逻辑层次的,只是这种逻辑层次在原书中没有讲明,后人得书不得诀,只能自由心悟,“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了。而人家西医就把其诊治体系清清楚楚地整理在了医学教材上,使得医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进而运用,这是西医为世界公认并共用的根本原因。而我们中医直到现在还多半停留在故弄玄虚的状态,中医界自己就众说纷纭,说不明白,怎么能要求世人普遍接受呢?这是我们中医界内部必须反省的事实。
而黄帝内针就具有这种逻辑性,易学易用,所以现在简书上讲黄帝内针的用户“张三针”是一位民间人士,中医爱好者,现在他已经能得心应手地为亲朋好友治病了。黄帝内针是基于人体构造、连通原理,而提出的一种简易针法,它没有和稀泥的“辨证”过程,而是根据其针法规则,直接定位出穴位,无需拘泥于经穴功效。事实证明其效应如鼓,立竿见影。
定位主要分阴阳(六经)、三才(三焦)两个方面,详见《黄帝内针》。
“四总则”——阴阳互治;对应原理
所谓四总则是:
1、上下互治
2、左右互治
3、同气相求
4、“阴阳倒换求”(这个听着特别别扭)
实际上,1、2和4是一种法则,即阴阳互治:

阴阳互根,所以互治。
第3点“同气相求”的本质是对应思想。对应思想是术数的根本原理,
中国的阴阳五行体系,
古印度的地水火风体系(详见《五行、五大与古印度医学》),
以及西方的五元素体系(详见《五元素与西方古典医学》),
都是根据对应原理构建起来的。所谓对应就是“性相近”,物以类聚,用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相同“理念”模本(实相)的“分有”物(假相)。
《周易·乾》: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寒湿相遘),
火就燥(燥热相临),
云从龙(辰为湿土,地气升为云),
风从虎(寅为木火,风火相值)。
圣人作而万物睹。
本乎天者(气)亲上(火),
本乎地者(土)亲下(水),
则各从其类(阴阳)也。”
“水流湿,火就燥”,“流”、“就”是“趋向于”的意思,“湿”、“燥”则是物性。水趋于湿性,火趋于燥性。
“云从龙”是对着“水流湿”来讲的,辰龙是湿土,大地的湿气升腾上天变作云,再变作雨水;
“风从虎”是对着“火就燥”来讲的,寅虎是木火,风火相煽,使物体干燥。
风云变幻,术数上以巽位(风)辰巳(龙蛇)主变化也,详见《五运》、《主病行流》。
六三二一:三才回归太极
即【六经→三焦→阴阳→阿是穴(痛点)】的取穴思路。六经可以归到阴阳的范畴;而根据《三阴三阳》,六经属于三才八卦的层次(六子卦)。那么就是“三二一”,三才回归太极,万病不离其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