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了读书社,感觉自己身边的氛围都变了,好像进入了全民读书的时代。
而读书于我,也是实实在在陪伴自己几十年的。
小时候,除了自己上学用的课本,课外书是很少的。而课本,却也没现在的孩子这么多,低年级语文数学,中高年级加上历史地理和自然课。
所以,那时候,喜欢读书的我,很多篇不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能背下来,而偶尔有一两本发下来却不学习的书,可能就成了课外书了。
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也没有什么书,虽然母亲也是一个对学习高度支持的人,但怎奈家中条件不允许,书在家中便属于奢侈品。
缺什么,便想要什么,不知道怎么的,小时候会那么喜欢读书,父亲偶尔从大队部拿回来的报纸,我也会挨个看一遍,连夹缝里的广告都不会放过。
后来,同学们会有人带故事类书籍到学校,我便眼巴巴的瞅着,找个合适的机会借过来,看完以后,我便成了那个“讲故事的人”。
那时候,一到下课时间,我的身边总会围了很多同学,因为我会讲故事,我的故事,很多是父母讲的“睡前故事”,后来便加入了我从书中看来的故事。
我的爱读书和喜欢讲故事,在小学同学里很有名,以至于那年班主任请产假,新的老师代课时,问及谁会讲故事,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喊了我的名字。
那应该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那么多人面前讲故事,我很紧张,故事内容已经忘记了,只记得自己声若蚊蚋,全然没有了平时在小圈子里讲故事的从容。
我拥有的第一本书,就是一本故事类,好像叫做“乡村传奇故事”,是用我跟母亲磨了好久磨来的零花钱买的,买它,并不是因为特别喜欢,而是因为它便宜,薄薄的一本,我手里攥着的钞票可以支付得起。
那本书我翻看了若干遍,以至于很多情节多年以后都还记得。
应该是五年级的时候我从同学那里借看了琼瑶的第一本小说,印象里,并不是正规出版的,十六开,我把它藏在桌洞里,我是好学生,所以一般不会上课的时候看,但这类书,在当时的父母老师眼里,不是我们这个年龄可以看的,所以,只能偷摸看。
初中没多久我就因为偏头痛辍学了,我的父母怕我累着,不许我再看书,我便开始听收音机,听评书,《岳飞传》、《三侠五义》、《隋唐英雄传》、《白眉大侠》等等,怎么也听不厌。
头痛病好了以后,学是没得上了,闲书倒是可以正大光明的看了,父亲偶尔会给我带回来几本村委定的杂志,有《祝你幸福》,或者《农业知识》,我都看得津津有味。
记得那时候四叔家里订了《故事会》,我便借口去找四婶玩,天天去看书,还鬼迷心窍的偷偷拿回家一本,爱书如命的四叔,以为四婶给他弄丢了,两个人还吵了一架……
再后来,镇上有了一家书店,可以租书,买不起,租还是可以的,于是,我便开启了我沉迷许久的“琼瑶爱情故事”时代。
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琼瑶的小说里又都是情情爱爱,热烈的、痛苦的、奔放的,我跟着小说里的人物笑,为了小说里的人物哭。
打着手电筒趴在被窝里看书这事,我也做过,只不过,人家看的可能是课本,我看的是爱情故事,眼睛还可能哭的通红……
那时候还看过很多本梁凤仪的书,梁凤仪的小说里很多都是xg商界的事,我对于那个世界完全是陌生的,可很奇怪,我居然也看得津津有味,有的书还看了一遍又一遍。
而和琼瑶同时期的三毛,我却并没有涉及,或许是被琼瑶那强烈的爱情小说洗了脑,对于三毛这种和她带有强烈反差的作品,我看不进去。
现在想来,若那时候有人在我读书的路上稍微进行一下引导,把我往另一条道上拉一把,我可能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看不进去名著,只喜欢看小说了吧?
当然,后来也看过很多期的《读者》,也买过很多本,甚至还订过一年的《家庭医生》和《心灵世界》,我的世界里,也并不是只有小说。
但小说,依然是我读书的主旋律,只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喜欢的类型一直在转变,比如,少女时代通宵达旦不睡觉也要看的琼瑶,现在已经不屑一顾了。
小说的类型,由纯爱情类,慢慢过渡到家庭情感类,外加悬疑、恐怖、破案、心理、人文……
而喜欢的作者,也加入了毕淑敏、周浩晖……
现在网上很多甜文,腻死人不偿命那种,我看到就会想,这些误导小姑娘的玩意儿,还是尽量不要出现了吧……
(啰里啰嗦写太多了,分两次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