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君子之交淡如水,习惯独来独往,除了少数的几个交心朋友,与谁都保持着最合理的距离。而有些人,与谁都能称兄道弟,好友天南海北,仿佛遍地是朋友。二者没有谁对谁错,都是性格、习惯等多方面决定的。但之于如今更为普遍的入世哲学,人们总还是倾向于羡慕那些朋友更多的人。那么如何交朋友?或许孟尝君的做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尝君,名田文,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不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这位哥的评价却不高,认为其沽名钓誉。既为人臣,养三千门客不为国家、不为百姓,而是为了扩大自己不实的声誉,是不值得崇尚的。的确,位极人臣,这样的做法确实不合适,但是对于今天来说,没有这般顾虑的,所以交友的目的性也按下不表,只借鉴他交朋友的做法。
那么,究竟如何交朋友?
1.减小精神洁癖,朋友立即扩圈
许多人说自己好朋友很少,其实,与其说是朋友少,到不如说在朋友的界定上有着自己的精神洁癖。朋友就一定是那种与自己精神上完全契合的人吗?并不见得。人毕竟在社会中飘着,一定会和许多人产生联系,那么他们是什么?只是同事吗?还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不妨大胆一点,把他们归结为朋友。不然你以为孟尝君的三千门客都能与他灵魂共鸣吗?
2.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接着上一点来说,我们扩大了朋友的范围,但通常会觉得以这样方式“扩招”进来的朋友会有种种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问题。那么这时候就需要你有容人的肚量。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可以说这些人中有贤士大儒,但也不乏鸡鸣狗盗之徒。但请别小瞧这些人,正是“鸡鸣狗盗”救过孟尝君一命。
齐愍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被派到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孟尝君是齐国宗室,不要重用他。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知道情况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可孟尝君来早已把它献给了昭王。
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这时,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随后昭王后悔,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此时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
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终于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正如《诗经》所言:“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采摘葑、菲,不要因为有时根不可以食用,就将茎、叶一同去掉。对人也是,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即可,倒也不必用每一朋友都体现你的高洁。
3.无区别对待,每个人都是最好的朋友
孟尝君的食客有几千人,但不论贵贱,待遇一律与其相同。
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记录谈话内容,记载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这也是交朋友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朋友。人都会倾向于更亲近的人,有时候哪怕三个人的饭局,亲疏可很容易判别,这就需要提高对待他人的意识。比如饭局上有意识的记住第一次见面朋友的姓名,会留给他人很好的印象。而见面后,留下可以继续联系的话题也未尝不可。
朋友,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现在很多言论劝说我们不要有过多无效社交,但不得不承认,多个朋友多条路。有一位老画家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对,他说“有事共同料理,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而且当开放心态的交往成为习惯,或许也没那么累呢。
一起读点历史吧,关注公众号【青贤时间】回复【书单】,为你准备了40部历史典籍/小说/传记【资治通鉴、明朝那些事、半小时漫画系列、万历十五年等】+100部热门电子书【刘慈欣/王小波/东野圭吾等全系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