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马上就到了农历的新年,不止一次听到身边人在抱怨年味越来越淡,好像越长大越不喜欢过年了。
但看着那些满面期待的小孩子,他们仿佛并不这么认为。最浓的年味,永远在小孩子的眼里。
小时候过年,我总喜欢在腊月底就追在忙碌的妈妈后面,追问还有几天过年,掰着手指头算了又算,期盼着那天早点到来。
以前总觉得过年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节日。对儿时过年的印象,脑海里就会出现一幕幕的画面:是腊月里的大扫除;是家家户户倒着贴的福字;是赵本山说着东北话的小品;是包着硬币的羊肉馅饺子;是拜完年之后收到的大红包。
而现在过年,少了很多这样的仪式感。家政上门,一天就能搞定所有角落的大扫除;购物快捷,在超市能买到已经制作好的食物;年轻人们喜欢拿手机扫福字,用短信群发功能拜年祝福,城市里出台了对烟花爆竹的禁令,各大饭店除夕夜的位子很早就被预订,甚至压岁钱都被微信红包代替了。
直到今天看到一句话:“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我们已经不再是过年最开心的那个年龄了。”
我恍然大悟,原来成长的代价就是注定要失去一些童真的乐趣。
02
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是自己又长大了一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定要熬到零点的钟声响起,大人们管这叫守岁。过了这一天,我们就又长大了一岁,小时候我觉得这种一年一度的熬夜很有意义,哪怕犯困也不肯早睡。
然而,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长大一岁有了惶恐呢?大概是出门会被小孩叫阿姨的时候,看到满屏对第一批90后的调侃的时候,听说有同龄人已经开始相亲甚至结婚的时候。我们一边习惯性熬夜,一边泡着枸杞、用着眼霜。
更让我们焦虑的是家人的衰老。儿时印象里的父母好像无所不能,没有他们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像崇拜神一样崇拜他们,只要有父母在身边,就觉得无比安心。
但是父母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变老。在长大后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记忆里高大的爸爸背影竟有些佝偻,妈妈染过不久的头发又冒出白根。他们不再那么强势,说话喜欢重复,他们越来越需要我们的陪伴和保护。
我们每长大一岁,他们就衰老一岁。
03
过年,最避免不了的就是各种同学聚会。
许久没人说话的同学群里,有人提出今年过年要聚一下,大家感叹着好久没见了,组织的同学开始一个个的联络时间,群里突然变得热火朝天。
“有时间我一定去”、“毕业后就没见过,一定得聚聚”、“最近有点忙,过几天闲了再联络”。那些曾经坐在一个教室里的同学,隔着屏幕上不然跳出的消息,我竟觉得有些陌生。说话的语气里多了些成熟又精明的感觉,不知不觉,大家都变成了大人模样。
然而真正能去准时赴约的并不太多,还是有很多人用“临时有事”的措辞推脱掉这场聚会。有人说:同学聚会就是打着叙旧情名义的一场攀比盛宴。毕业之后的差距逐渐积累,藏在女同学的口红和包包上,躲在男同学的腕表和鞋子里。
有朋友谈起自己不愿意去同学聚会的原因:“去了之后还是和熟悉的同学坐在一起,不熟悉的同学总觉得有些尴尬,与其这样,还不如三两好友单独约呢。”
年底的聚会,就这么随着我们的长大,逐渐变了味。
04
之前看到很喜欢的作者写过一句话:这不就是你梦寐以求的长大吗,为何愁眉不展?
这大概写出了我们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心声。我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但同时又真真切切地初次体会到什么是人情冷暖、什么是层次阶级。
或许,这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吧。
支付宝推出的新年集五福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大家忙着换福字,好像成了过年的一种新风尚,我很喜欢那些设计好的小句子。
“回家路上一路绿灯,就是福。”
“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就是福”
“踩出雪地里的第一个脚印,就是福”
你看,那些细枝末节的幸福,快要被长大的我们遗忘了。
05
以前看《人在囧途》,有一段是王宝强坐在大巴上,一个人唱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后来一车素不相识的人都跟着唱起来,那是腊月底,大家都是奔波在回家的路上。明明是个喜剧片,我却看得流出泪来。
回家过年这四个字,对中国人而言有种特殊的情怀。在外地整整一年的打拼和努力,就是为了这几天与家人的团聚,中国的节日,自古便讲究的是团团圆圆。
“小时候过得是年,长大后过得就是团圆了。”
在年夜饭上,最高兴的一定是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过年之于老人,是儿孙满堂家人团聚,之于小孩,是揣在兜里的零花钱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如今我们长大了,过年之于我们多了些不一样的感觉,但记忆里那种过年的味道,一点没变。
每年都被吐槽的春晚,依旧是大年三十的必看节目;嘴上说着不喜欢过年,心里却也期盼着见见一年未见的人儿;一家人坐在一起拉拉家常,简单又温暖。
等到大年三十的零点钟声响起,冒着白气的饺子端上来,电视里李谷一老师唱起《难忘今宵》:
你就会明白,这才是热气腾腾的生活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