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年了,半年了!我一点进步都没有,好想去死......
- 别急着死,至少先想想是为什么要去死......
在配音这个领域,我不知挽救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半年了,我一点进步都没有。”
半年,六个月,一百八十天,时间很长么?真的一点点进步都没有么?还是因为那个进步很微小,微小到不能被明显察觉?或是因为这半年,其实你也没干啥啊,凭什么要求飞速进步呢?
我们都容易掉进两个坑:
1. 自己以为的“长期”并不长。
2. 对自己的“短期”预期太高。
先说“长期”。
学习任何技能,都有从开始的蹒跚学步,到后来渐渐熟练,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看到一些资深的配音老师,进棚一张嘴,就是那个角色,看起来好像毫不费力。如果你去问,“老师你为什么可以这么迅速地入戏,还能在角色之间自如切换呢?”老师可能会说,“熟了。”
此时卖油翁出镜,说出台词:“无他,唯手熟尔。”
那从入门到熟练、从熟练到精通、从精通到高手、从高手再到更远更强更大的目标,得多久呢?
这就因人而异了。
孙悟空在花果山就进修了300多年,15年弼马温,180年齐天大圣,被压五指山500多年;白素贞找到许仙之前,花了1600多年;玉皇大帝说自己是 “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计算器拿出来戳:1750*129600=226800000, 两亿两千六百八十万年。
也许你不知道,你的前世们修得那么辛苦,到你这儿,二十多年咔嚓一下,就想死,对得起谁啊你?!
最起码,这一世,能做到从入门到熟练,再咔嚓吧 ~
熟练是什么意思?就是通过大量重复的训练,让大脑中两个或多个原本没有关联的神经元之间,经过重复的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学习任何一门技能,背后都有普遍规律。
知乎大神采铜老师,在他的《精进》一书中,提到技能的学习积累常常呈现出S形曲线的特征:
我们的缓慢起步期,是最让人抓狂、崩溃、黑暗的日子,也是大多数人选择放弃的阶段。只有小部分人,爬到了快速提升期。而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到了高原期,笑傲江湖。
就拿我们培训班的学员人数举个例子:一个班级25个人,学期结束,能一周三天来跟棚的,只有那么2-3个人,也就是8%-12%的人;再过半年,还能留下来的,1-2个,也就是4%-8%的人;再过一年,能从事配音这个行业的,两个班差不多能出一个人,2%。
很多资深的老师,回忆自己成长史。都有差不多2-3年的群杂经历,后来才慢慢开始有角色的机会。
当然,现在时代不同,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机遇不同。个人感觉,定个1 - 2年的入门时间,比较合理。
如果不专注,始终在“缓慢起步期”徘徊,从A领域的缓慢起步期跳到B领域的缓慢起步期,再到C,到D... 后果是什么呢? 就是你要跟大量的同样处在缓慢起步期的人竞争非常初级的工作岗位,即便就业成功也只能得到较低的收入。
当然,专业领域里评判成功与否的标准有很多,在这里,只暂取一个维度来讨论:收入水平。简单、粗暴。
当你进入这个行业的提升期的时候,收入也在不断地往上攀升。极少数人,一些到达高原期的老师们(其实很多小伙伴们跟棚的时候也都见过),月收入5w -10w,资历都在8 - 20年......还有一些神一样的存在,自己就是个IP,有粉丝、有营销、接广告代言、投影视作品,收入上不封顶。
所以,回到开始那个“长期”的坑,我们对“长期”的理解,是不是多了一些耐心呢?
再来看第二个坑:容易短期预期过高。
每天只投入那么可怜的一点点时间,甚至有时候完全不投入,却时时刻刻想着要爆发,那就跟每天花几块钱买彩票的行为,没什么两样。跨过起步期,是一定要经过必要积累的。
有个办法可以尝试一下,就是量化自己的投入。记录下来,一个月、两个月、半年,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配音上,看到自己可怜的投入,就会把自己从感性中拽回理性,就不会在短期内有不切实际的妄想了。
记录可以分两栏,“学时”和“用时”。学英语学了十几年,还是不能开口跟老外说话的,大有人在。学了不用,还是白搭。跟棚,看片子,练口条,研究人物等,可以归到“学时”;做本子,群杂,进棚实操,配角色等,可以归到“用时”。
记录了一段时间之后,看在哪方面“学”得多,“用”得多,自然会有提升,自己的信心也会逐步增加。
现在,你从两个坑里挣扎着爬出来了么?爬出来之后看到希望了么?哪一天,一不小心又掉下去,能更快一点爬出来并再次看到希望么?人生不就是这样,入坑、爬坑、入坑、爬坑,一路向前,永不停歇,你终究能成为 The King of The Hole!坑王!
希望,就是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明天会更好。如果确实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每天向前拱一点,未来的你,必定是更好更厉害的你自己。
喝了这么多鸡汤,打了这么多鸡血。难道,不再来一盆儿炒鸡杂么?
鸡杂三要素:
1. 让长远的目标可视化。
路途太遥远,走着走着就忘了。尤其是现在,让人分心、闹心、担心的事情那么多,一整天下来被各种信息轰炸得脑仁疼,也不知道干了啥,怎么就又在被窝里开黑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把目标,想得越细越好,想到你脑子里都能看到,五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十年后的自己,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把这幅美丽的图景,贴在床头、贴在卫生间的镜子上、贴在厨房的水池上,设为手机屏保、电脑屏保,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该干嘛。
如果你有自己领域所崇拜的大神级别的偶像,就把TA的照片贴在屋子里,把TA说过的话记在本子上,把TA写过的书揣在背包里,每天抱着以TA形象做的玩偶入睡。向TA看齐、向TA学习、向TA靠近....
2008年,斯库林还是一个13岁的少年,也是菲尔普斯的小粉丝。
8年后,斯库林在奥运会男子100米蝶泳比赛中,以50秒39的成绩超越菲尔普斯,获得冠军。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声响起: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胜了你,
才知道这种感觉,
真是他妈的太爽了!
2. 切分目标,专注训练各项子技能。
学素描的人,要练习画圆、画直线、画椭圆,不停地重复重复。还记的那个熟练的定义么?“通过大量重复的训练,让大脑中两个或多个原本没有关联的神经元之间,经过重复的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到后来,看着他们画得又快又好又轻松,那都是之前大量的各项子技能专注训练的结果。
配音也是一样,紧张感有没有得到缓解?嘴皮子练到什么程度?气息稳定到什么地步?音域有没有拓宽?文字反应速度有没有提高?掌握的角色库里的人物,有没有增加?与客户的沟通力有没有增强?等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这个领域的子技能,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3. 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
这些小伙伴,因为跟自己有着近似的目标,所以很多时候可以互相监督、互相打气加油。希望的小火苗很容易就被熄灭,一路上有了这些人,可以帮助自己保护心中微弱的火苗。
我们有一位学员,每次回家,她妈就非常嫌弃地问她 “你怎么还不放弃啊?”
亲生父母啊,又能怎么办呢?特别是有些人毕业之后,在经济上还要依靠家里的,就更要笑脸相迎各种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了,热脸贴冷屁股,都要想着赶紧凑上去,别让父母屁股着凉啊。
关键是,怪他们又有什么用呢? 一点用都没有,怪着怪着,马云爸爸也不会来认你做干闺女。怪着怪着,配音技能也不会因此而提升。
所以,专注该做的事,多跟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一起。组织学习小组,每天训练完坚持打卡,互相鞭策,共同进步。
P.S. 千万别每天去朋友圈打卡,晒所谓的意志力优越感了。这比代购刷屏的也好不到哪儿去~ 而且,朋友圈打卡Day 1 Day 2的,基本上没过一个月他就Day不动了。
如果是真的每天在训练、每天在坚持,已然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养成一种长期的习惯,干嘛还要在朋友圈晒啊?你见过有人在朋友圈晒自己刷牙洗脸拉屎的么?
Day 1 黄,有点粗。
Day 2 稀,有点急。
Day 3 细,有点黑。
所以,
对短期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对长期有自己清醒坚定的认知。长期目标可视化,短期训练切分化,排除干扰、专注成长,与志同道合小伙伴们一起共同进步。
同学,先别急着去死,万一后面有你的角色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