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说个事儿。前不久,我回了一趟老家,江南地区某个二线城市,参加了一次高中同学会,感触颇多。
谁都知道,同学会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一个班五十个人,十几二十年之后,自然会分化出不同的社会阶层,形成不同的思维和观念,说不同的话,走不同的路。只需要大概扫一眼,几乎就能很明确地将一班级的人分成三个群体。
第一个群体,社会底层。
这个群体是最容易识别的,他们多半来得都比较早,三五成群地占据了整个酒席的边边角角,这部分人在言行举止上似乎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两级分化趋势,要么寡言少语,要么聒噪得很。这些聒噪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之前的问题学生,他们将一如既往地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这个群体的人,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工作在这里,大部分的人几乎没离开过这个城市,人生的轨迹就是父辈的延续,你能从他们的脸上清晰的看到他们的未来。
第二个群体,富人。
没错,每个班级总会有那么几个家庭富裕的同学,他们的长辈或许是某个乡镇企业的厂长,或许是某个做小生意的老板,也有可能是某个略有权势的官员,这些人家境优渥,但却算不得大富,他们多半来得比较晚,走路带风,习惯见人就勾肩搭背,恰到好处地露出脖子上的金链子或者手腕上的名表。
与底层人不同,这些人是见过世面的,他们早已继承了父辈的事业,房子、车子、女子,样样精通,侃侃而谈,他们会热情地派一圈烟,然后选一个最显眼的位置,一边偷瞄曾经的班花,一边奚落那些混得不好的人。
第三个群体,也是三个群体中最没有特点最容易让人忽略的存在,中产。他们在哪儿呢?淹没了。
其实,细数差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并不难以区分,但要体会三个群体的共同点,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天另一位同学后来总结说,共同点或许就是这些人的格调都太low了。
一个人的格调并非与生俱来,它与你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放到大环境当中,大城市的格调必然是足够秒掉小县城的。正所谓耳濡目染,浸淫在小城市的low level久了,你就再也越不出头顶上那块无形的天花板了。
2
这两年,时常会在朋友圈里看到,某个小城市有一天突然开了一家星巴克,然后这里的小资白领便开始奔走相告,竞相打卡,如同范进中举,好不欢脱。
这种场景在北京自然也曾出现过,只是得回溯多少年呢?我已经不记得了。有朋友会说,星爸爸多洋气啊,多有范儿啊,看吧台里那现磨咖啡,逼格多高啊。那我只能回一句,当你忙着炫耀的时候,其实已经把无知显露无疑。
所谓大城市的眼界,就是见多识广。见多,很好理解,大城市瞬息万变琳琅满目,看得多了,自然就有某种认知直觉,这主要取决于平时积累,至于要做到识广,则要难得多,不仅需要以见多作为基础,而且还需要你拥有一种独立的判断力,不随大流,一眼看到本质。
星巴克是什么?在西方,尤其在美国,那就是典型的街边饮食。为什么它会用那种封口杯来装热咖啡,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你拿着咖啡在街上边走边喝时溅出来。
说白了,就是个外卖盒。
这时候肯定又有人出来质疑了,星巴克在美国深受白领喜欢呀。没错,这确实是个事实,我也的确看到过华尔街某个大型投行的高管桌上人手一杯星爸爸的。但请记住,华尔街那些精英们在办公时间喝咖啡,只是为了提神,可不是为了显逼格。
北京的牛逼IT企业里,也有大把的外卖小哥给送星爸爸的,但很少会有人把这玩意儿当格调的,其实对大家而言,喝星爸爸的功能与红牛甚至可乐相差无几。大城市的人们逐渐有了独立的判断力,回归了理性消费,然后社会主流变得更加健康。
大城市之大,并非幅员辽阔,并非人口众多,并非楼高路宽,并非雾霾围城,而是大眼界,是大格调,是更大的可能性。满街跑豪车的城市多得是,为什么年轻人还是向往北上广,因为他们不想被那些物质的表面的东西拉低了自己的格调。大城市让你的内心更加富足。
3
总是会有人抱怨,我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实现。梦想人人都有,为什么有的人实现了,而有的人却总是挂在嘴边?
原因很简单,他们毫不犹豫迈出了启程的第一步,而你却总是窝在小城市的白日梦里起不来。
如果认清了这一点,你会发现其实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它与你之间的物理距离,约等于就是你与大城市的距离。如果你是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四线乃至N线城市的人,不要犹豫,买一张通往大城市的车票,如果你兜里的钱只够买一张站票,或许这会成为你这一辈子中最值钱的一张站票。
相信我,如果你还想要人生的更大可能,就必须离开小城市。
网友评论